他离日本实在太近了,而中国海军力量有限。如果日本真的来硬的,杨洪森还真没有办法。
为了从苏联获得更多的廉价石油,中国与苏联就石油出口达成协议,两政府将共同投资修建西伯利亚输油管道,对于美英石油商人来说这可真不是什么好消息?苏联的粗腿伸进来,将严重威胁国际石油价格,将彻底打破美、英石油在远东的垄断地位。
第六章 懒惰起来
二次大战亚洲区政治新构局成为了杨洪森最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如何运用科学的引导将日本这祸水引向美、英?
中国海军在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候内超过日本仍有难度,除非日本海军完全处于停滞状态。
既然主观条件不足,那么就只能寻求客观条件的帮助,利用美、英将日本海军打造成三流舰队。
当然这是一种赌博,因为这样做很有可能引火烧身,因为日本的野心是在不断膨胀地。
关于中国陆权、日本海权的势力划分方案,杨洪森通过第三方向日本的某些人士提了出来。
日本对中国仍有着巨大地企图心,中国的土地以及土地下面的丰富矿场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巨引力,从日本国内反馈消息并不是很好。
他们海权要有,陆权也要有,中国最好是日本的殖民地,其次是保护国。
这也太过分了,所以杨洪森计划着怎么暴扁日本人一顿,让他们彻底的清醒过来。
国防建设的中心是先陆后海,但这并不代表杨洪森放弃了海军发展。《华盛顿条约》虽对各国的主力舰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在辅助舰方面却订立的不明确。因为这一漏洞英、美大肆扩充辅助舰只,不过在亚洲他们对中国却大加限制,这使得国防委员会不得不放弃了原定的造舰计划,这是海军造舰计划的第二次重大修改,第一次修改让中国的三艘战列巡洋舰变成了一艘。
中国南海地区的海盗给了中国海军发展的契机,杨洪森以此为借口,通过对商船改造组建了廉价的护舰航母编队。每艘护舰航母可以装载8到15架飞机,上海造船厂改造完成了两艘,这让中国海军成为了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对于中国船舶制造业来说是一个不错的经历。在美、英的外交压力放弃了远洋舰队的发展,重点发展内河和近海舰队
海军军费的削减,继尔为陆军、空军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中国有各类飞机625架,其中有一半是参加过一战的二手货。按照五年军备方案,中国飞机的数量到1929年将增至2000架,而国内飞机制造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