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其全家(包括两个儿子)全数被杀,立柴荣为太子。
公元954年,郭威病死,柴荣即位,时年33岁。改年号显德,史称周世宗。即位当年,北方的割据势力——北汉马上联合契丹前来进犯,柴荣力排众议, 自任主帅亲征, 大捷。 战后, 他对战争中所暴露出来的军队中的种种问题毫不姑息, 命令赵匡胤对军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 使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 同时, 赵在军队中的威望也急速上升。
公元955年…公元959年, 后周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作战,先后征讨了西蜀,南唐,北汉和契丹。几乎每次征战周世宗无不亲力亲为,战斗在第一线。而赵匡胤则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不断地建立起自己的功勋和势力,成为后周的著名将领。
公元959年,柴荣第5次亲征,麾师直指北方的强敌契丹。赵匡胤领兵随行。开战后,仅仅42日便占领了燕南各州。然而,在攻取幽州时,柴荣猝然重病,周军被迫还师。
公元959年6月29日,即显德六年,日落时分,柴荣病逝于后周大梁万岁殿,年仅38岁。临死立7岁的长子柴宗训为太子,委国事于范质,王傅两丞相,委军权于义弟赵匡胤。
公元960年,显德七年元旦,失去英主的军队急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 军士在陈桥驿站发生了哗变,把黄袍加到了赵匡胤的身上。赵匡胤率军队回朝,迫使幼帝柴宗训让位,遂称帝,改元乾德。其时,赵匡胤也是33岁。其后,赵贬周废帝于房州。
公元976年,开宝九年,赵匡胤猝死,只留下了”烛光斧影”的传说。
关于”誓碑”的史实
。一个7岁的孩子,仅仅凭着血统的关系,而没有任何实力派的支持(特别是没有军方的拥护),如何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坐稳帝位? 毫无疑问,赵匡胤是继柴荣驾崩后唯一在当时有能力统一天下的人。他的即位, 不仅是当时军队拥立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但是,问题就出在:他和柴荣之间有着(或是有过)兄弟般的感情。
从昔日并肩作战的兄弟的遗孤手中夺过天下大权,于情于理他都说不过去。
“夺天下于孤儿寡母之手”,历史将给他一个什么样的恶名!而且,居然还是夺自于他兄弟的遗孤之手!
大宋的开国皇帝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内疚与负罪中。他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方法,来赎回他的罪过。
于是,就有了”誓碑”的传说。
赵匡胤立下了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