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起到了诗歌教育的作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少数民族也流传着自己的说唱文学作品。如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这些史诗都是千百年来各民族生存和斗争经验的积累,篇幅巨大,内容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军事、医学、语言、宗教、美学等各方面知识,可称得上是百科全书。它们在各少数民族中代代口耳相传,在生活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清代文人继续明代学者的遗风,搜集民间通俗歌曲的风气更盛,保存下来的民歌作品远多于明代。清代俗曲总集主要有颜自德辑录、王廷绍编订的《霓裳续谱》,收曲词六百余首;华广生选辑的《白雪遗音》收曲词七百余首。俗曲的内容相当广泛,有根据戏曲改定的,有描绘民间风俗的,有表现诙谐嘲戏的,有玩弄文字游戏的,而比较集中又最有文学趣味的仍是情歌一类。男女相思是民歌永恒的主题,清代都市流行的民间俗曲也多为情歌,庸俗调笑之作较多,其中也有一些思想健康、清新俊爽的作品。由于远离社会主流文化,即使是茶坊、酒馆、青楼传唱的粗俗色情之作,其表达情感的大胆直露,也都对封建礼教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虽然为正统“诗教”论者所不屑,但这些民歌在民间的影响却极其深远。一些诗人收集整理了比较僻远地区的民歌,如李调元辑的《粤风》、黄遵宪辑的《山歌》和无名氏的《四川山歌》。其中《粤风》中后三卷的《瑶歌》、《苗歌》和《僮歌》是南方少数民族民歌,作品多是情歌,反映了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这些民歌曲调简单,感情率真朴实,体现了民歌清新健康的风格,保持了民歌的真正本色。如《四川山歌》之一:“十八女儿九岁郎,晚上抱郎上牙床,不是公婆双双在,你做儿来我做娘!”这是对封建礼教和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辛辣嘲讽。清代还出现了一些儿歌专集,如郑旭旦辑录的《天籁集》和悟痴生辑录的《广天籁集》等,内容主要是训练儿童语言,向儿童传授知识,一般句子短小,节奏明快,语言平易流畅,适合儿童诵唱。在学校教育之外,民间的诗歌教育极为广泛,其作用不容忽视。
晚清时期的民间歌谣中有不少反映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务团运动的作品。这些民谣是我国人民在同国内外敌人的浴血斗争中产生的,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战斗性。这些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既教育人民认清了统治者的反动本质,又进一步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争意志。林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