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也无妨。因此,在概述古代诗歌教育史时,也不能忽视这些韵文类读本。采用韵文形式编写蒙学教材,是中国古代诗歌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
古代蒙学韵文读物的主要内容有识字、属对、声律、自然常识、历史典故、百科知识、社会经验和伦理道德规范等,大致可分为五种:韵文识字读本、属对用事读本、韵文百科读本、伦理道德读本、韵文历史课本等(这种分类并不够严密,少数读本还有交叉兼类现象),如《急就篇》、《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蒙求》、《十七史蒙求》、《训蒙骈句》、《龙文鞭影》、《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名物蒙求》、《幼学琼林》、《增广贤文》、《鉴略妥注》等。这些知识都与作诗有密切联系,其中的属对、声律、用典还是作诗的基本技能,因此,这些读本都是古代诗歌教育的辅助教材。实际上,古代的韵语读物明显具有诗歌的形式和特点,其中一些与诗歌并无两样(如《鉴略妥注》)。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即使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称之为诗歌似乎也并无不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韵语读物也是古代诗歌教育的基本教材。
在西周时期,已出现韵文形式的识字读本《史籀篇》,这是我国有文献记载的第一部识字课本,可惜早已失传。这本书采用四言诗的形式,四字一句,两句一押韵,便于学童学习诵读。这本书为后世编写儿童识字课本提供了典范,对后世影响巨大。
我国历来有大学者为儿童编写蒙学识字韵文教材的好传统。李斯撰《苍颉篇》,司马相如著《凡将篇》,史游著《急就篇》(又名《急就章》)、扬雄著《训纂篇》、班固著《十三章》、蔡邕著《劝学篇》、周兴嗣编《千字文》、王应麟编《三字经》等。此外,还有北宋无名氏的《百家姓》。其中,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影响最大,合称“三、百、千”。
西汉史游的《急就篇》(又名《急就章》)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识字和常识课本。它以识字为主,同时介绍各类知识,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广泛流传的蒙学识字教材,一直沿用了600多年。顾炎武说:“汉魏以后,童子皆读史游《急就篇》。……自唐以下,其学渐微”。作为一种儿童读物,其使用时间之长在世界教育史上实属罕见。今存《急就篇》主体部分为七言韵语,或用三言、四言,共34章,计2144个字。《急就篇》在我国古代识字教材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编写体例和内容对后世童蒙教材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