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大影响。此书自成书后就广泛流传,并被传播到中国周边国家。
南朝梁代周兴嗣编写的《千字文》通篇四字一句,共250句,在极短的篇幅内容纳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涉及天文历象、岁时变化、名贵物品、古代帝王、品德修养、建筑文化、历史地理、士人农桑、生活起居等。其行文注重声律对仗,讲究用典文采,押韵和谐,抑扬顿挫,即使完全当作诗歌来读也无妨。如开篇写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本书一直沿用了1500多年,至今在民间仍有一定影响。
北宋初年问世的《百家姓》将约500个常用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基本上包括了当时的常用汉字,形式上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其内容缺乏文理,但编排合理,句式整齐,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百家姓》与《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的固定教材,影响深远,至今仍在流传。
南宋末年王应麟所作《三字经》继承了历史上蒙学教材编写的传统,集中了《急就篇》、《千字文》的优点,是一部集识字、自然常识、历史知识、读书方法和伦理教育于一身的综合性蒙学教材,是古代童蒙读物中的典范教材之一。其句子往往言浅意深,每三字一句,整齐排列,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易于儿童诵读记忆。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因此,《三字经》出现后就盛行于元、明、清三代,成为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蒙学教材。七百多年来,《三字经》不但是蒙学基本教材,而且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对中国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89年10月,《三字经》英译本由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向全世界发行。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确定为儿童道德丛书之一。
自唐代实行诗赋取士以后,吟诗作赋成为文人士子的必备能力,诗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人功名的成败;而格律诗尤其注重声律对仗,讲究用典,因而学习作诗、学会属对用事也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因此,在韵文识字读本之外,自唐代以后还出现了许多帮助学童学习声律对句、了解历史典故的启蒙韵文读物,如《蒙求》、《十七史蒙求》、《训蒙骈句》、《蒙养故事》(《龙文鞭影》)、《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