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唐宋时期的词、元代的散曲,原本都是配乐演唱的。因此,古代的诗歌教育往往还伴随着音乐艺术教育。
古代的诗歌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的一些名篇原本就是流行乐曲的歌词。由于诗歌教育往往与音乐艺术教育相伴,古代许多著名诗人往往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往往有“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之说。如司马相如、王维、温庭筠、李煜、柳永、周邦彦、姜夔、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杨慎、徐渭、吴伟业、尤侗、洪昇、孔尚任等,著名女诗人卓文君、蔡琰、李清照、朱淑真、管道昇、黄峨等也都精通音律,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苏小小、薛涛、严蕊、柳如是、李香君等女诗人,精通音律更是其看家本领。
四、蒙学阶段非常重视对儿童进行诗歌教育,而且成效显著。
教儿童读诗,这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儿童识字后,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开头就给他们读一些比较平板枯燥的文章,很可能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古人在此时往往采用教儿童读诗的方法,是很有见地的。唐宋以后,古代蒙学在儿童识字读书的过程中,除韵文读本外,常常教读一些优美而浅近的诗歌,并逐渐成为蒙学中一项固定的教学内容。这种办法一直实行到民国初年。
古代一些学者非常重视蒙学阶段的诗歌教育,曾编写了许多供学童讽诵的诗歌读本,如《咏史诗》、《神童诗》、《训蒙诗》、《小学诗礼》、《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其中,《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是古代最著名的蒙学诗歌教育读本。此外,还有一些较好的诗歌选集(如《文选》)和著名诗人(如白居易)的名篇也是蒙童学习诗歌的教材。
古代一些大学者、教育家很重视蒙学阶段的诗歌教育,如程颢、朱熹、王守仁等。
程颢是理学家,也是诗人。他对蒙学诗歌教育很重视,并有独到见解。他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欲且教之歌舞,如古诗三百篇,皆古人作之,入《关雎》之类,正家之始,故用之乡人,用之邦国,日使人闻之。此等诗其言简奥,今人未易晓,别欲作诗,略言教童子洒扫应对师长之节,令朝夕歌之,似当有助。”(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321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朱熹不仅是著名理学家,还是著名诗人。他继承儒家诗教传统,非常重视诗歌教育,把诗歌作为传授理学思想的工具。他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