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那是一个完全的推行新法的朝代,由王莽篡夺汉朝江山而建立的新朝,处处实行新规,不过十五年,就众叛亲离,招致灭亡。
新规,旧制,总体说来,都各有利弊。只要能够大体上能够控制住整个国家,也就不会产生太大的乱子。只要不是天下大乱,百姓们也就还能够安居乐业的生活。
就比如此时此刻的安国。
所有会产生危机的东西,犹如一抹灰黑的阴影,都安静的隐藏在这次简单判决背后,甚至是朝廷每一个决断的背后。
只是此时的安国一片欣欣向荣,军队士气高昂,皇帝看起来也非常的强势。还另外设有监察机制,来遏制官员有可能出现隐瞒不报的行为。所有的一切,都看不出有任何阴影,有丝毫危机出现的预兆。
在歌舞升平的京城,皇帝过着每天都被歌功颂德的生活。
今天和以往的每一天一样,头发已经花白的皇帝下早朝之后,就辛勤的到勤政殿翻阅奏折。
和昨天的奏折一样,今天天下看起来依旧的海晏河清,忽然看到一个有人叛乱的奏折,他就不免皱起了眉头。当看完之整本奏折后,皇帝的眉头终于舒展开,将紧捏在手中的奏折随手放下。
不过是一场小小的叛乱,已经被轻而易举的解决了,剩下的不过是评定功过,论功行赏。
按照内阁的意见,皇帝写了一个‘准’字。
到了皇帝这里,内阁的决议就变成了参考意见。
然后皇帝放下朱批用的笔,打算拿起下一本奏折继续观看。
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久远的事情,皇帝拿起刚才的奏折又从新看了一遍。
果然,皇帝再次看到一句夹杂在不起眼的地方的一句话,‘民间有一穆姓义士,协助平叛,望朝廷予以嘉奖。’
皇帝低声道,“回家了吗,也好。”
很显然,从奏折上短短的一句话,再联想到穆滨城的老爹慕荣的老家,就在洺县。
皇帝已经知道了穆滨城的下落。
不过皇帝依然将奏折放归原处,因为现在也的确是海晏河清,用不着大将军。
皇帝也是行伍出身,他深知,与其做一个不用打仗,整天无所事事,每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