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平等、博爱——赈济苦难人民的精神粮食,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实现它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它不是嘴皮一动或者脑筋一闪就成型的,在通往这些的道路上,势必要铺满鲜血——统治阶级的鲜血——您和您的亲信们、贵族们的鲜血!启蒙主义,它的真正内涵与其说是解放人性,不如说是重塑一个国家。
“您,叶卡捷琳娜女皇陛下,真的有勇气自己把自己从皇位上赶下去吗?”
紫色的眼睛静静地盯着女皇,仿佛冰封的大海。女皇不满地为自己申辩:“您说的太极端了。我只是希望借助启蒙主义中有利于统治的部分,构建一个更好的专制国家罢了。‘开明专制’,你们都这么说我,难道忘了开明后面还有专制两个字吗?”
伊万不置可否地耸了耸肩。“理论上的确存在这个中间地带,然而民众的思想一旦放开,可就不是那么好控制了。陛下,那个时候就不会存在中间地带了。”
女皇显然现在心烦意乱,她开始在屋子里踱步。“……这是您的个人想法吗?您对我说这些,仅仅为了表明您不支持我的立场?”
伊万失笑:“这种问题您怎么还会问呢?陛下,我是个国家意志啊。”
叶卡捷琳娜重重地叹了口气,坐回了椅子上。
一年以后,因为与土耳其之间爆发战争,法典编纂委员会的成员们大多要去服役,委员会宣布无限期休会。法典的编纂无疾而终。
※
拉吉舍夫曾经断言:“没有任何一个在位的帝王会自愿放弃自己的权力。……被压在沉重枷锁下的奴隶们一旦绝望得暴怒起来,便会用妨碍他们自由的镣铐击碎……奴隶们中间很快就会出现伟大的人物来代替被击倒的旧贵族,但这批伟人将抛弃那种压迫别人的权力。这并不是梦想,视线已透过时间的厚密帷幕,我们向前看透了整整一百年。”
不幸的是,俄国与土耳其的战争还没结束,他的预言就部分地实现了。1773年,普加乔夫打着“为沙皇彼得三世讨伐篡位的妻子”的旗号,领导了起义。这是俄罗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历时两年才被镇压。而之前作出断言、引导他们进行起义的拉吉舍夫,正是叶卡捷琳娜“开明”所培养出的一批知识分子。
这时女皇在失望与愤怒之余,慢慢认同了伊万的看法:她曾经推崇的“绝对平等的法律”,一旦成为现实,将是对她自己和专制贵族阶级的严重伤害。
同一年,她的老朋友狄德罗来拜访她,提出想要创作一部启蒙主义的着作,希望获得她的支持。叶卡捷琳娜热情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