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凤明知道蒋骥骐是在胡说八道,但是正因为是蒋骥骐,所以她也不好再说什么,而且林续凤在刚到的时候,苏宁朋就叫喊过了,说林续凤是特意来找蒋骥骐的,弄得她差点下不了台。
这时以许新君为首的几个召集人已经招呼大家安静了,并且把意思简单地说了一遍,问大家有什么意见。
“干嘛单单搞什么诗会呢?”蒋骥骐不等别人说什么,便提出了异议,“大家也都知道,现在诗歌几乎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单单搞诗会能有什么前途。”他向大家看了一圈,继续道,“依我看,今天到场的朋友,大多数都是以文养生的,而且都是到北京来混的,我虽然到北京时间还不长,但是我却知道,大家一直以来都是靠单打独斗闯天下,这种方式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大形势下,以及文化市场普遍萧条的情况下,很难有什么大的前途可言。我的意思,既然我们都是搞文学创作的,何不组成一个文学创作组织,无论诗歌、小说或是其它文体创作,都作为这个创作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携手闯天下,也许能闯出个奇迹来。当然罗,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蒋骥骐的话,引起一阵议论,高士杰则首先赞同,高声道:“我看,蒋骥骐的办法可行。大家想想,如果我们组成一个创作班子,所有的作品都以组织的名义推出,这样一来,不仅显得份量重,也更能引起书商乃至出版社的注意,对大家在北京生存下去有着直接的好处。”
接着卢海也响应道:“不错,而且这样以集体的名义推出作品,也可以在交易过程中减少上当受骗的可能。”
在场的人,大都知道卢海话中的意思,在他们的圈子中,因为不熟悉与书商交易而只得求助于中间人,从而被中间人欺骗的不在少数,可是直接与书商交易他们又大都没有那个能力,主要是大多数人不善于此道,所以往往吃了中间人的哑巴亏却又无可奈何,任冉在他们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任冉在所有混在北京的文化人中,算得上是一位快枪手,进入创作状态每天可达两、三万字,一部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就是他仅用十一天时间创作出来的,而且出版后大受读者的欢迎,销售总量已达六万多册。可是他接二连三地创作出来的作品,却不知道如何与书商交易,找出版社出版在现在这种文学市场几乎没有可能,无奈之下,他只好委托一个叫吴得荣的同学做中间人,把自己的作品推出去。
可是由于任冉为人处事太过实在了,接连把三部校园小说书稿全部交给了吴得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