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荒凉的精神世界,孤寂与肩负看来真不 但是凭忍受便能冲得过去。从心理因素上探求此乃后半部《倾城》远因,德国人急攻猛进, 仍非“学者”所宜。(事实上,学校已经说明了,应该停息一段时间再学才好。)只是主角 人物为情势所逼,非头悬梁、锥刺骨的猛攻猛读不可。那里知道,人毕竟是情感、情绪、情 爱、综合性的动物,非在有情世界里生活不可。一旦逾越过远,便会产生反常的事情。后半 部《倾城》戏剧效果虽好,但非有(苦读)的前因,就不足致之。
果然,当主角不得已把书住雪下一埋,事情就在近乎茫然不知的懵懂状态下展开了。
然而,仿佛精灵般的一个女孩,处在随时可以倾覆的危机中,梦游般闯了一关又一关的 展示著情节的浪漫情调,这其中却处处流淌着爱国情操。头脑清明,而作风豪爽大胆,碰到 稍有得理之机便不肯让人分毫,施展她的处事手段,和“外交”手法——如答覆白色通行证 的获得,就敢骂了过去。遇到那些无知的家伙也能“唬”他一顿,真真狡黠精灵般的玻璃人 也。
《倾城》虽采取直述式的散文形式,却处处隐藏著警惕告诫的内容,流露着黾勉激励的 情节。也用了直接了当的手法,让读者无庸置疑非信不可。“那时的我,是一个美丽的女 人,我知道,我笑,便如春花,必能感动人——任他是谁”。这样的文字,真会产生“一笑 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威力。
但是,前半部压抑与困窘,变成后半部奔放与爆发,当你在临结尾前,为诸多情节所眩 惑之后,你会发现,三毛在处理这种爱的情节也是倾城的绝妙好手。单单以“深井般的眼 睛”做为单一主旋律的连连出现,便动人心弦。加上似曾相识的宿命哲学,和“不知生前是 什么关系的一个迷与痛”,便把那痛彻心肺、刻骨铭心的爱,写绝了。
最后,她用一位老太太(一个老女人)的话结束全文:“你看,那边再过去,红砖公寓 再过去,就是围墙,东柏林,在墙的后面,你去过那个城吗?”
到此,读者可以幽默的发现,老女人哪里知道,这个春花般的病女孩正因为东西柏林有 一道“哭墙”而倾倒呢!故事总因为内中有爱情而变得最好。最好的爱情故事又在于她并不 来自烦琐的纠缠。三毛处理类此的情节,总如撞击的石火,只见其火花灿烂,不见其吃力劲 道,真是治大国如烹小鲜。不问其是实是虚,人生如此,怎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