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软,在郊区或偏远地区紧俏走红,形成巨大反差。
什么事儿在社会实践中跟时尚沾边,再加上“理论依据”的助阵,就有点意思了。所形成的挑战力量,不在于让人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理性地接受,恰恰在于迷迷糊糊地影响了人,造成挥之不去的心理暗示,还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思维、心态和行为。
“一个丈夫一个老婆,这玩意儿合理吗?合时代潮流吗?”
如果一夫一妻制已经不符合人性,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只是靠道德法律在维系,只是习惯势力的延续,对偶婚姻如果只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古老建筑,总有一天会像苏东社会主义一样坍塌,那么,我们是否应当与时俱进?是否应当冒险超前?
疑问、困惑,常常并不是中性的,并不是考量本身。很可能潜移默化地转为某种冲动、某种期许,某种情变、某种自我原谅或慰藉,某种自我纵容或推动……
2。一夫一妻制历史并不长
原始社会早期曾存在群婚制家庭,即氏族部落中男女通婚;后来又出现普那路亚婚家庭,就是不同部落之间同辈男女互相通婚。母权制社会,存在着母系大家庭,氏族外婚制、一妻多夫制等家庭形式;父权制社会存在着从夫居家庭、一夫多妻等家庭形式。在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阶段,曾经出现过对偶制家庭,虽然一男一女为夫妻,但很不稳定,也没有独立的家庭经济。中国封建社会盛行联合家庭,又称为“大家庭”,一对夫妻和他们的子女组成的家庭,与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子孙组成的家庭生活在一起,称作“三世同堂”、“四世同堂”。
人类进化的历史说明,一夫一妻制的确立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今天考察社会演进,用单一的决定论是偏颇的,用任何一元决定因素来解释“历史发展规律”都有以偏概全之嫌。然而,将时光倒退到原始,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显然更为突出和根本,因为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其他生物类种之间的竞争关系尚且十分重要。直到今天,一夫一妻制存在延续的依据已然多元化,但生产方式作为影响因素之一,仍然是无法轻视的。
母系社会,是“一妻多夫”的时代,女性不仅可以有许多“丈夫”,而且处于核心和掌权的绝对权威的地位,这种历史其实很长。“生育优势——生产优势——权力优势——神化优势。也许这也可以称作‘四大绳索’。正是在这‘四大绳索’的束缚之下,男性处在等而下之的地位。”(见拙著《让美在性生活中荡漾》)“四大绳索”中前两项是基础,“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十分重要,男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