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地久天长的许愿。可是,如果把婚姻这一人生之旅看做马拉松长跑,起跑线上黑压压一大片,真正跑到终点的只是其中一部分。——途中有的跌倒、有的迷失、有的折回起点另择同路,有的如同不能专心钓鱼的小猫,为追逐缤纷彩蝶而东奔西耍,永远顾此失彼。
事实上,婚姻从诞生的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对当初信誓旦旦的“背叛”,生命体、连同精神个体的残缺与不足,都开始“莫名其妙”地变戏法一般从一件件道具中露出头角。彼此好像卸了妆的演员,热情在期望值曲线上,从兴奋点狂欢跳跃的高峰处,开始了失落差所牵引的下滑。那么,在低谷等待的,将是失意、淡漠、无聊、厌烦,甚至是仇视和敌意。
“辉煌”的蜜月期,在一定程度上是心理虚构对彼此“最佳展示”的联姻,是彼此的期许与彼此的承诺之间热烈亲吻而激发的一场“婚礼”。
其实,谁也没骗谁。许多生活指导的声音,将原因归结于锅碗瓢盆的现实生活冲洗掉恋爱期的浪漫,但心理上的原因或许更重要。两性在全方位、近距离体验对方之后,发现了更多的真实,期望值与实现值之间的落差,便是失意。调整自己、适应对方是新的课题,可是缺乏勇气与创意的心灵可能会茫然而无头绪,迅速导致心灰意冷。值得一提的是,通常男性一方不是反思自己,而是哀怨对方,在“受骗上当”和“遇人不淑”的感叹中积聚其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
随着社会开放,人们“自我意识”有了一种似醒非醒的兴奋,为了维持一纸婚书而委屈自己的人减少了,许多对婚姻状况不满者宁愿选择改弦更张,在斩断“连理枝”时不会因昔日的温馨浪漫而心慈手软。婚姻在人们心目中不再是神圣的契约,“双向选择”似乎是契约中暗藏的心照不宣,尽管契约只是无言的“君子协定”,而且其中并没有随时离异的条款。总之,“珠联璧合”早已失去所谓一劳永逸的“定终身”的功能。
婚姻的暂时性、短期性、动荡性自有其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方面的原因,而心理因素或许更直接发挥作用。
两性结合使男人走向女人的深处,他面对女人的同时也将看到女性明眸中的自己,轻慢女性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