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父母儿女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哪种模式,这主要还是取决于父母的性格和儿女的性格的关系。
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父母(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母亲)对儿女的态度就属于“爱强嫌弱”型的,母亲对我们这样的弱势子女一直是比较刻薄的。这特别反映在对星星的家教上,集中表现就是我行我素,根本不理睬我们的意见,我对此早就心怀不满。表面上看,母亲还是很爱星星的,但我总觉得这种爱没有陆敏娟显得真诚,好象这种爱必须得借助一个中介物才能实现,这个中介物就是陆敏娟;因为陆敏娟对星星是非常喜爱的,所以,母亲也“被迫”喜爱。
在一个大家庭里,如果父母尚有一定的影响力的话,父母和儿女的关系仅仅是其中的一条主线,另外还存在着一条更重要的主线,这条主线一般是由家庭中各个子女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决定的;这条主线的牵线人就是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突出的子女,它在家庭关系中起作决定性作用的。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毫无疑问,陆敏娟是这条主线的牵线人。她就象大家庭里的一种微妙的催化剂,对大家庭里的各种化学反应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幸运的是,陆敏娟这个大姐姐当得确实很够格,在为人处世方面很公正得体。可以这样说,正是她良好的人品,才保证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气氛基本能够沿着和谐和友爱的轨道运行。
1991年元旦对于我们这个家庭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这一天,我终于从乡下“调进”县城了,而且转了行我考取了县广播站的编辑。虽然现在只是借调,但如果不出意外,正式调动也是迟早的事情。但是,这件事并没有缓解我和母亲的矛盾,道理也很简单,虽然我调进了城,但是我在大家庭中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而我和母亲之间矛盾并不是仅仅局限在家教方面,而是性格上的根本冲突。
我的性格比较直爽,看不得母亲种种的势利表现,每次母亲对我们不满进行抱怨的时候我几乎都给予坚决反击,所以,我和母亲的矛盾在一步步发展。终于有一天,一句话不对头,我们就和父母分开吃饭了,我和李雪莹就进了县委的食堂。
我和李雪莹是分开和父母吃饭了,但星星绝大部分时间还是跟着父母一起吃。永丰小学在作息时间上是实行的所谓“老半天”的制度,就是中午休息的时间比较短,下午放学的时间稍微早一点,这样,便于离家比较远的农村孩子能够基本保证一日三餐,同时,孩子回家去后,也可以帮着大人做一点家务。但即使是“老半天“,李雪莹他们也要下午一、两点钟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