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还是很通情达理的。如果认可母亲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否定了刚才星星的较好表现,那么,在星星身上表现出的积极效果就来之复去了要知道,一件正面意义的事情,又是星星主动在进行自我教育,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契机啊!如果我们因势利导,它的作用可能会胜过普通事件10倍。这样的机会,我们是可遇而不可求,怎么能恣意践踏呢!
现在星星很爱看故事书,而且“讲书”的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以前她仅仅是能够讲封面和前面两、三页的内容,现在她基本上能够把一本书讲完了。但是,星星对一本书的新鲜感保持得很短,几乎每天都要换一本新的,这可是一个不太好的习惯。诚然,不喜新厌旧不好,但同时,浅尝则止肯定也是不可取的。是不是应该花点时间消化一下,这样可能理解的东西就要深一些。
有一天晚上,星星拿着一本叫《好外公》的图画书自己就讲开了
“爷爷(实际上是外公)叫逗逗走路不要走快了,怕摔了。爷爷在看报纸,逗逗在骑车子耍,桌子上放着枪,气球飞到屋顶去了。(翻一页)爷爷喊逗逗洗手,洗了吃苹果。逗逗说,我不洗哟,(他说)你不是我爷爷。(翻一页)他(逗逗))转过头来看爷爷(说),(我)把你送给毛毛。(翻一页)爷爷在给毛毛讲故事……”
如果还深一点,再深一点呢星星的唱歌能力不就是长时间慢慢积累的结果吗?如果在讲故事的时候也这样一步一步扎实地走下去,也许星星在讲故事的能力上也会象唱歌那样特别出众呢!
这段时间我们又给星星增加了一项新的学习内容:背古诗。但是我们不想让星星死记硬背。那么,对于枯燥和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古诗应该怎样让孩子来学呢?我们想到了故事。所以,每学一首古诗,我们都尽量要围绕古诗的内容编一个故事。比如我们这样给星星讲《静夜诗》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李白的人离开他的爸爸、妈妈到很远的地方去。(星星问:“他到外面去找工作吗?”我们回答:“是。”)但在外面呆的时间长了,他就有点想家了。有一天晚上睡觉后,睡到半夜他醒了,就再也睡不着了。他睁开眼,看到四周明晃晃地一片,以为是天冷了地上结霜了。(星星感叹:“好冷啰!”)但隔了一会儿,他发现那不是霜,那是从窗户透进来的月光呢!这个时候他也不想再睡了,就从床上起来。他把门打开了走出去噢,好大的一轮月亮照啊!(星星插话:“好圆好大哟。”)他看着看着,眼泪就流出来了,因为他这个时候更加思念他的家乡了。他不知道在家乡,爸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