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哪,”李雪莹对星星的回答还是不满意,“那个地方没有大人大人在很远的地方,你使劲喊,他们也听不到。”
这样星星就回答不上来了。
等了一会儿,李雪莹看到星星思路全无,就只好把迷底揭开了。
“司马光遇到这个紧急的情况并没有慌张,而是动脑筋想办法。”李雪莹解释说,“他呀,抱起一块大石头就向水缸砸去,把水缸砸了一个大洞,缸里的水就从洞里流出来。水流完了,那个孩子就从洞里钻出来了你说,司马光聪不聪明呢”
“但是,”星星疑惑地说,“他把水缸砸破了,就没有水缸了,啷个吃水哎?”
看来,星星认为司马光这种救人的方法并不完美。
李雪莹觉得给星星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她还不甘心,接着又给星星讲了一个《灌水取皮球》的故事,希望星星能够受到前面故事的启发,也产生一点异常思维出来。
“有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耍皮球玩,”李雪莹开始讲,“星星甩给秦雄,秦雄甩给项玉,项玉甩给夏昇突然,夏昇没有把皮球接住,皮球一滚就滚到坝子边边儿一个树洞里面去了。小朋友们过去一看,啊,树洞好深哪。他们用手去摸。秦雄去摸,够不着,星星去摸,够不着,夏昇去摸,够不着,项玉去摸,还是够不着啷个把皮球拿出来呢”
“拿个棍棍去掏出来噻。”星星想出了一个办法。
原来,星星以为树洞是和地面平行的,但这个故事的树洞是和地面垂直的。
“不行,掏不出来”李雪莹解释说,“那个树洞的洞口是在树的树身上。”
说着,李雪莹就拿一张纸给星星画图进行示意。
“那就拿火钳去夹噻。”但这还是“棍棍思路”的延续。
“好吧,拿火钳去夹一下试看。”李雪莹暂且寻着星星的思路继续进行,“星星就从屋里把火钳拿来,项玉把火钳伸进树洞里面去。
“‘不行哪,’项玉说,‘树洞洞是弯弯拐拐的,火钳伸不到洞底去哎!’所以,还必须想另外的办法。”
但是星星看着李雪莹,思维就象到此为止了,很长时间都无法可想。
“你啷个启而不发哟”李雪莹感叹地说。“往树里灌水哎!”
《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曾经被选入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材里。司马光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其事的。据记载,他砸缸救同伴的时候仅仅只有9岁。凭心而论,“砸缸救人”这种思路太不寻常了,特别是对于一个9岁的小孩子,简直就可以说是绝顶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