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的。同时,又加上司马光长大成人后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杰出表现,所以,千百年来他一直被视为少年英才的典范星星现在才3岁,你要她的大脑里也迸出来一个砸缸的念头,这无异于让她解哥德巴赫猜想。别说星星,就是那些八、九岁的小学生100%也是回答不出来这个千古难题的。那么,我们在上课提问时,为什么发现有不少学生能够表现得和司马光一样聪明呢?原来,这些学生是通过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内容的,或者以前他们就听过这个故事,所以他们的思维才能够一点不走弯路地和司马光接轨让一个千古难题不经过思考就轻而易举知道了答案,这不能不说是相当可惜的!
当然,我们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最佳的结果是让孩子的思路和司马光完全接轨,但是,这种可能性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因为现在的环境和古代已经有很大不同,司马光那个时代的孩子和现代孩子们所具有的经验和常识也完全不一样,而这些经验和常识对紧急关头产生灵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让现代的孩子来思考这道古代的难题,他们可能比司马光遇到的困难更大。比如,在司马光那个时代,他至少知道那个水缸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消防水缸,知道那种水缸是陶制的,用石头可以砸烂而这些现代的孩子都不知道,因此,你怎么能够指望他们想出那惊天动地的一砸呢?
即使是现代故事,如果机械地和标准答案对接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做法。就拿《树洞取球》的故事来说,故事本身也存在不少疑问。比如树洞漏不漏水?既然树烂成了洞,这个洞就很有可能是漏水的;如果树洞漏水,你又怎么可能用灌水的办法来取出皮球呢,那是一个无底洞呢!
所以,这些所谓的智力故事,也许仅仅对故事本身的主人公才有意义,只有在具体的“那一次”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它的奥妙和神奇,因为任何一种智力活动都是需要身临其境的感受和理解的。而对于已经发生的故事,要在纯思维和理解上对它进行重复是相当困难的,而且也没有多大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学习这种故事的精神,是在了解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开动脑筋,是讲述者和听讲者形成良性互动。那种把一个天才的故事讲完,然后再总结出几条干瘪瘪经验的做法,其本身就是对这种机智故事的嘲讽。
从这个意义上说,星星今天听故事时的表现就很不错,怎么是李雪莹说的那样启而不发呢!
四十 学习与实践
学习与实践
有一天吃了早饭,李雪莹就上街买菜去了,星星在客厅自己玩耍,我在卧室里看书。耍了一会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