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脚板慢慢地沁入我的身心,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酣畅。哦!故乡。
我,从未舍弃过的故乡情,寻故乡土,觅故乡人,只想找寻父亲那已经远去的足迹。
别 家
在上个世纪初,经琼州海峡,海南岛漂移到大洋彼岸的人为数不少。而从琼海的这小乡村里走出去的人中,就有我的父亲。他们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
在他个人档案的自述里,清楚地记载着:陈昭藻,1900年9月5日生于海南岛乐会县(今琼海市)凤楼村。年幼时曾在家乡的私塾读书一年,八岁时母亲病故后,便辍学回家,帮助父亲耕地、放牛,以维持生活。此后,哥哥陈昭芹先一步到了新加坡。十六岁时,由于家乡生活贫寒,迫于生计,他与同乡结伴,离别了家人,到新加坡投奔哥哥陈昭芹。先在新加坡吧咪街会益昌商行学裁缝;后到东令区英国人家里做杂活,两年后又到英国人开办的工厂学习电工、汽车驾驶等;到二十岁时;便具备了相当熟练的机械维修及汽车驾驶技能。他所在的那间英国人的工厂,已满足不了他那好学的欲望;于是他就到当时新加坡有名的亚细亚轮船公司应聘。在众多的应聘者中,他脱颖而出,当即受到聘用,开始了他在远洋轮上的航海工作。这期间,他随海轮远航到世界的许多国家,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了解到异国他乡的许多风土人情。
记得翁家贵老机工曾经说过:“当年你爸爸做海员时到达英国,去喝咖啡。服务生看他是中国人,非常怠慢他,在你父亲气愤的质问下才得到服务的;出咖啡店你父亲又去擦皮鞋,为你父亲擦鞋的人却完全是跪着服务的。你父亲后来感慨地对我们说:‘不要看英国强大,她也有贫弱的一面,将来我们中国肯定也会有强大、不受欺侮的一天!’”
在远洋轮上工作,父亲不仅负责轮船上的机械维护,还悄悄学会了西点制作、调配咖啡以及简短的英语对话。稳定的生活,使他有了不少积蓄。于是,他在二十七岁时,回家乡海南岛结婚娶妻。在家住了十个月后,便再次别家重返新加坡。
那时,南洋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华人社会,华侨教育相当普及,新加坡已开办工人华文夜校。父亲在工作之余,也和多数的海外华人一样到夜校学习,他在夜校不仅学到了不少文化知识;还开启了祖国观念和民族意识。
但两年后,英殖民统治者认为该夜校有政治倾向,而将它强行关闭。
由于父亲留守海南家乡的妻子在女儿5岁时病故,父亲把女儿接到了新加坡。独自带孩子的日子,他不得不离开时常在海上满世界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