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德伯雷在《海外华人》一书中写道:“正是这种对大陆共同的依恋使他们依然是中国人,使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觉得他们是中国人,说中国话……”他们把在异国他邦领略到的风土人情、文化气息、精神风貌和自身的气质,潜移默化地向家乡传输,在故土注入了世界新文明的因子;同时,在异域他邦,他们切身感受到海外殖民地人民生活弱者的悲怆,迫切渴望祖国的强大。也就在这种南洋文化的熏陶、依托下,涌现出大批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追随者和支持者,也造就了对中国文化有影响的文化大师陈序经。用一名作家的话说:这股南洋文化曾较早吹向低重而沉闷的中国内陆,上演了一幕幕轰轰烈烈的文化革新运动。
心路漫漫(13)
以往,人们常常把华侨称之为“海外孤儿”,究其原因是由于旧中国的贫弱而致使华侨在海外遭受歧视和压迫。
父亲和几百名从海岛漂出,再回归祖国、报效祖国的南侨机工,不能不说是南洋文化的孕育和祖国“根”的情结在他们身上的具体体现。南侨机工自觉地用行动告知世人:“华侨不是海外孤儿”,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民族就是他们的家园!
父亲的年轮,在我的追寻中渐次闪现。
2006年5月上旬我再次启程来到滇缅公路959公里处,畹町九谷大桥前。一块刻有滇缅、中印(史迪威)公路交汇点的路牌醒目地伫立桥边,旁边还放有一重重的石碾。上书:
万众筑血路
机工谱丹心
远征壮影行
铸就抗日功
这是滇缅公路国内段的终点;桥的那端,就是通往缅甸腊戍的起点。跨出国门,我开始了滇缅公路缅甸境内的行程。
时隔半个多世纪,沿途的山峰、树木、迂回的弯路,“二战”的幸存者,是否还记得当年南侨机工,记得中国远征军,记得那场悲烈的战争?一切是那样的平静。在过105码不远处,经过一座不知名的铁桥。桥体数十年如故,只是如今过往桥上的汽车变了样。一路驶去,道路颠簸,坡陡弯急。滇缅公路,整个是一条险路。黄昏时分,我终于到达缅甸腊戍。
腊戍为缅北一边境小城,是一重要的交通枢纽。它既是滇缅公路的起点,也是滇缅公路的终点。在这缅北小镇,曾留下了中国蒋委员长、美国史迪威将军以及盟军、中国远征军和南侨机工的足迹。当然,这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对抗日军的铁蹄。
滇缅公路通车,腊戍骤然间成为一巨大的军需仓储重地。从仰光驶出的列车不停地穿梭于仰光——腊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