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卸下堆积如山的军需物资,再由中国境内驶入的车队争分夺秒地拉走。承担物资载运主力的就是从南洋归来的华侨机工。
虽是黄昏,腊戍街道依然热闹。穿过熙攘的人群,我很快找寻到腊戍火车站。一个站台,两条铁轨,少许的几个行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二战”时期的东南亚战场,就在这如此平静的腊戍车站中转了上千万吨的军需物资,改变和影响着战争的进程。我倘徉于黄昏的腊戍车站,一个古老的火车加水泵,仿佛依稀看见当年热闹的景象。过往列车徐徐进站,加水、装卸,紧急、繁忙 。或许,父亲就曾穿梭于这站台上,和到达此地的南侨机工一起奔忙……
父亲回国后调仰光半年,再调往腊戍,曾在此驻守一年之久。
次日,阳光明媚,我漫步于老腊戍喧闹的集市上。路,依然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人,一张张平静、祥和的面孔;房,全用木板搭建而成,许多房屋数十年依旧一个模样,没变。在街上寻到一位年长的华侨,向他讲起当年的南侨机工,他清楚地回答:“记得,当然记得,那么些华侨司机不停地来往腊戍运送物资。”在他的指引下,我找到当年南侨机工经常聚集和居住的房屋,还有一口机工们用过的水井。机工聚集的房屋在一交叉路口旁,是一棕红色的两层木板房,在房子两层中间悬挂着一块横匾,写有“五和公总社”。围着那房子来回巡视,我真想嗅到一点点当年南侨机工的气息。
父亲,您想不到吧,时隔半个多世纪,我追寻您的足迹,来到了缅甸腊戍这个曾硝烟弥漫的历史重镇、您和您的战友们曾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天,这里的地,这里的房,这里的参天大树,这里的战争幸存者,都见证了南侨机工,见证了中国远征军;见证了那场惨烈的战争!如今,在这块土地上,在蔚蓝的天空下,人们呼吸到的是和平、宁静、清新的空气。人类不想再嗅到战争的硝烟!
寻找历史的记忆,我走完了滇缅公路全程。但当年南侨机工留在滇缅公路的许许多多难以寻觅的足迹我还未曾发现。那些不知名的,或没有了下落的南侨机工最后的归宿,已成为千古的难解之谜。
南侨机工,耐人寻味,又刻骨铭心。
每一次接触南侨机工书籍、文稿,或人、或事,我总会思绪万千,心潮起伏。因每一次触摸到他们的平凡而使我感动,也因为触摸到他们平凡中的不平凡而带给我彷徨、郁闷和伤感——有的甚至是对我多年来所形成的思想意识的一种痛苦的反思和认知。
以下摘自机工郑亚来《镇南关的最后一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