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像‘海外孤儿’,没有人记得他们,更没有人给他们烧香拜祭,让阵亡的机工也记得有父亲这个战友。现在看来,父亲的这个愿望只能由我这个做儿子的来完成了……回想起父亲在农村的那些日子,有时讲起他的过去,他就非常起劲,久久难以收拢他那高兴的笑脸,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模样,仿佛是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他。从他老人家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我隐隐约约地觉察到父亲的确有一种莫大的欣慰,也许是他对自己的那一段经历感到骄傲吧,或是他对所做的事情感到问心无愧,我至今不得其解……”
岁暮时才认识他们(6)
南侨机工;中国抗日史上一个悲壮的群体,被尘封、被遗忘、被歪曲,他们沉寂,默默不语;那一段深深烙在他们记忆中的不可磨灭的历史,他们也不敢讲、不敢说,其家人也不得其解……
这是摘自陈逸1940年5月所写的《一篇感想》:
为了适应祖国抗战的需要,争取祖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去年的今天,我们华侨机工,便一批一批地回国来了。因为前方、后方都需要运输工作人员,所以,我们刚刚踏上国土,只受了短短两个月的军事训练,就出发到滇缅路担任运输工作,到现在已经足足10个多月了。现在虽然奉命回所训练,但在那里的生活情况,会给我们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的。
回想起来,当我们编队的时候,每位同志的心里都十二万分的愉快,那朝气蓬勃和精诚团结的精神,真够使人兴奋的。分发工作后,大家都站定岗位,认清目标,以百折不挠的决心,去克服那恶劣的环境带给我们的困难。那时候秋雨连绵,雪花纷飞,有时车驶至中途发生了故障,或因山路崩陷,阻断去路,做了四五天或一星期的“山大王”是常有的事,然而,我们处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我们不会埋怨,只会从内心问道:“是谁使我们这样吃苦呢?”很明白,是敌人。
……和我们关系密切,领导我们的各位长官,在很多地方不理解我们;我们自己知道,华侨机工一向在南洋是过着舒适散漫的生活。一半侨生都不晓得祖国文字,其行为和习惯。常有马来民族的表现,“李逵性格”的性情;领导我们的长官,如能够“谆谆善诱”,像孟子说的“以理服人”,说话有理,则人非草木,谁能无感!①
历史有时也会开玩笑。陈逸从南洋归来参加祖国民族独立解放,抗击日本侵略者;共和国成立之际,他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