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春汛夏潮,还可以利用起水路搞运输,像大岗村用小船运出粮食一样。
至于农庄和乡镇交通不方便的问题,政府可以组织人多修路,多修河道去解决。各个城市可以把以前的铁路修复过来重新使用,然后再把县城的铁路网建立起来。华国的高铁技术本来就很发达,修铁路根本就不是难题。而且如果恢复使用互联网,人们容易获知外界的消息,乡下生活就不算闭塞了。只是在乡镇或农庄生活,就没有以前在城市生活那样丰富多彩,但另一方面来说,乡下的空气清新,对人的身体有好处。
这年头,人能靠着双手的劳动,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就已经是很好的日子了,估计城市的居民对回归乡下不会有抵触。未来国家的发展,一定会舍弃耗费过多能源的大城市,而是变成大规模发展农庄的模式。只有这样,在未来的寒冷气候里,人们才能更好地生存下来。
众军人听邵文柏这么侃侃而谈,都觉得挺有道理。东海沿岸能治理好,国家有望恢复环境,人们可以安居乐业,那真可算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了。
不过这只是针对华国的情况,其他国家就没有那么好运。
国外大多数城市变成弃城或废墟不说,灾后一统计,大多国家人员伤亡严重,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去做恢复环境的事情,只能一心集中在种粮和恢复能源供应上,大片的废墟和荒芜地带就搁着不管。有些国家连水灾来了,都没能组织人员及时救援。相反华国人多,灾后大部分国民都成功生存了下来,要组织大批人员干点全国性的大规模工程是很容易的事,政府只要保证人们衣食足够,重新建立起一个美丽富强的大国是指日可待的事。
对在场的老兵来说,退伍后生活在乡下或城市都不重要,只要有老婆孩子热坑头,全家大小能好好地活着就好。经历了这场持续七八年的大灾难,他们对生活的要求骤降,只求人平安活着,不求什么小康富裕生活。就他们看过的城镇避难点来说,老兵们觉得大岗村的生活要好很多,靠着种温室大棚,整个村子不仅做到了自给自足的良性运转,还能往外送粮食,帮着养俩培训基地的学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