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折子被方宁宁扔了回去,批曰:两三百可矣,何必千字?重写!
次日吏部尚书把重写的折子递了上来,用了两百六十几个字。
方宁宁知道他熬夜了。不过,这些封建官员可不会害怕两天一夜不阖眼,他们怕的是失了圣眷。方宁宁要他们卖力干活,自然要按照他们这个心态来激励人,于是看完折子,在御书房赏了吏部尚书午饭以示恩宠,才放人回家。
如此种种,半年时光,方宁宁将肱骨大臣调…教得合自己心意,同时完成了全部的人事调整:从京都中枢、到全国各地,从禁军近卫、到封疆大吏。
接着,方宁宁着手正事。
农业社会中央集权的庞大王朝,会轰然倒塌,有走投无路的农民的缘故,有地主缘故,有贪官的缘故。
但这些,是九品知县的见识,是中枢大臣的见识,是皇帝的见识。
方宁宁所见,与他们不同。
格局不同。
这倒也不是方宁宁天纵奇才……
而是因为方宁宁——命好。
好在生得晚。
后代教育普及,人口众多,聪慧而有知识的人的数量前所未有,他们的智慧造就了许多结晶,其中就有对“封建王朝寿不过三百”这一规律的研究和解答。
方宁宁就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用买一份快餐的钱买了本书,兴致勃勃读了,从而知道了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人口繁衍日增,农耕用地有限。
所以每每改朝换代,天下因征伐而十室九空之后,新朝只要肯修生养息,总能顺利发展百十年。
此所谓,天下大势。
大魏走到眼下这个阶段,人口已经饱和。
农耕土地所能容纳的人口上限,是有限的。开荒对一户人家而言固然是喜事、是进益;但对一村一县而言,却不好说,要看具体地理情况;对行省全国而言,则已经到了毁坏植被、破坏水土的地步。
要想安稳顺当,必须控制人口,必须寻求新的土地——这土地,可以是农耕用地,也可以是其他能养活无地农民的“地”。
方宁宁做鬼时,看了五十年。其中前面十来年是原来那位皇帝如何夺位,后头十几年则是天下动荡。
掐头去尾,时间并不多。
因此……
大军出征后第七个月,宗亲来太后处给子孙求差事。
方宁宁听说了,去太后处坐了坐,借“太后仁慈”的名头,广为施恩,一口气给二十几个低等爵位的皇室子弟,派了差事。
去欧罗巴采风,密令是查证那儿南部靠海的小国能造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