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它所蕴含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稳定联系,可在这原本纯粹无暇的儒义中,却产生了,皮貌非皮貌,人心渐泯灭的假态,它是一种为人熟知,却又为人所不知的联系,人与人之间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联系,包括我自己。
然而这种假态,脱离了原始赤诚,它原本是不应该存在的,即使是存在也应是少部分的,而不是普遍,可它的现状就是,它深植于中华文化,深植于传统意识形态下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中。
“是儒不是道,其儒亦有道”,脱离道谈儒,人只会离儒愈远,真正的大儒不一定要为万世开太平,但他一定要本心如一,这一点我很敬佩王阳明,有机会大家可以去了解下这位明代的儒圣。
义,礼,仅算的上儒学外衣,而儒的核心在于“仁”,仁者,仁己由而仁人,仁人由而仁己,仁人莫仁己者,是谓君子,仁己而莫仁人者是谓小人,而世人误于君子小人之辩,殊不知,君子同小人尔,皆非仁者,仁者仁己仁人,弃君子小人,是谓儒道仁之首径。
对于儒道两家我仅以我个人观点解析,道不真,情真,望大家有取舍的看待。
相较于道儒两家,或许我对空门的误解会更深,谈及释,因是两幅图,其一武僧图,其二方丈图。这很大程度体现的是影视以及文学对释文化的固化,但又不失为释文化的人性体现。
在我眼中,释文化应是这般,它就应该有杀气腾腾的武僧,国家太平则看寺守院,战时报国,也应有慈眉善目的老方丈,在寺内度化众生,又或者如那些浪人所构,俊逸的僧人困于红尘,不知归路。这些都没错,这就是释文化与人性结合的果实。
但其实,释文化是具有神性色彩的,说是神性,更不如说是灵性,是一抹静态的灵性,即脱离于人,却又置于人,就像是绚烂动景中的刹那永恒。
如果用图画描述,道是一幅云气翻腾的山海画卷,儒是一幅乡间故里的祥和演绎,而释则是一幅青山绿水间的莺啼萤语。
但若用这些词藻来形容,儒道或许会一致,而释不同,它既是画,却又不是画中的动态景观,它是在动态景观中,最难察觉之处的静色,这抹静色,需要的是一个“静”人,不然很难把握。
道是隐性的人生,儒是显性的人生,释则是随缘的人生,若是刻意追求是不可能体悟禅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