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人观无情物,有情人阅有情事。
诗曰:
『烛影摇红』
玉户含情,夜薄差落无情点。试邀檐雨共窗明,却叫窗儿厌。欲拒何须婉转。恰相逢,直言毋缓。假弥真饰,知晓今明,无非早晚。
只影徘徊,发苍掩盖青丝泛。西风昨日换东风,最喜凤尘暗。福祸死生莫管,任凭他,糜蚀溃烂。讽嘲讥肆,宽慰安缠,都催肠断。
译文:
月儿高挂,莫是在等情郎?可黑夜却不解风情,竟下起了雨。听雨的人儿,本想借这雨,来慰藉此不眠之夜,却没想,惹着窗儿生厌。
想要拒绝,又何须婉转呢?见着面,说便是了。欲拟善意,又有何用,不过是掩饰罢了,今个未知,明儿就未晓吗?还是早晚会知。
一个人,徘徊在此,影子也显得单薄,在月华下,满头的白发掩去了青发。昨夜的西风与往年一样,被东风换去,最喜欢的还是那风卷尘暗呐!
福与祸,死或生,不要管他,就放由那人,溃烂腐蚀,所谓的安慰与讥讽,都催促肠断。
『知否』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知而欲穷,穷而不尽。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诚如庄子所言: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限的知识,不过徒增烦恼,而痴迷于此道之人,多半伤人伤己。
正所谓道无常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人生经历铸造了不同的事物看法,也就是价值观不同。
通俗点,打个比方,就拿审美来说,不同的人不同的审美,同样是说美女,可能你觉的美的,他人就不赞同,又或者他人认为美的,你却不屑一顾。
同理,道理也是一样,且不说不同的人认不同的理,就算是相同的人,不同时间所认之理也大不相同。
年轻的时候,无知无畏,谁都不放在眼里,自以为世界也就那么回事,一切都要顺着自己来,等到稍微长大点便会发现,其实世界并不只属于自己,那些以往的事事顺心也变得不是那么如意,所谓“年少轻狂老来苍”也正是这么回事。
所以,庄子说的固然有道理,但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