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做。我认为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态度,不过诸位也不要当真,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测,或许还就真的是为真理献身,这也说不定。但这种猜想,也是我一直坚持的态度。
其实不只是学者,包括普通老百姓,这种态度也应该普及。我知道,我便做,仅此而已,我认为这种态度,比现在盛行的我知道,但我不做,因为做了对我没什么好处。比这种态度,好的多,正如鲁迅所讲“知道不做,不如不知道。”
或许这远不及“存天理,灭人欲”的地步,但知而不行必成大害,这要是做坏事你可以用这种心理,那做好事,做正义之举呢?
你也要保持这种冷漠的态度,又或者你甘愿做一个话语智者,也许只有这样,在饭局上,在办公室,在某些日常场合中,你才能侃侃而谈。
我敬佩知行合一的人,这样的人即便他们做错了,做的不妥,我也敬佩,因为他们最少是做了,苏格拉底也是如此,他知道,他就讲出来,不是为了城邦,也不是为了名利,而就是我知道,所以我说。
这便是苏格拉底对我的影响,但归根结底,这也是我对苏格拉底的个人解读,不过接下来这位,就不一样了,金岳霖,金老,我为数不多的偶像中最敬佩的便是金老。
民国时期的才子佳人,不知为何,总有着数不清的风流轶事,也不知是后人的杜撰,还是确有其事,但金老对林徽因先生的情感,还是深深的打动了我。
或许这份爱不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那么自然,也不如“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的青涩。
但这份爱,确是如此的动人,若不是这份传奇的爱,我或许不会知道,这世上竟有如此痴人,我也就不可能知道金老哲学家的身份。
一个人可以活多久,一份爱就能有多久,这句话便是金老教我的,金老的爱有些孩子劲,认准了就不回头,即便他最后没能与林徽因先生在一起。
上来就讲了一大堆,也不知道大家聊不了解这段过往。还是老话,不知道就搜百度,百度上讲的挺好的,可能换我来讲述这段故事,反倒是一种玷污。
痴情人不可怕,可怕是痴情至死,金老最感动我的还要数那个在林徽因先生死后多年发生的事。
就有一天金老突然就召集老朋友们一起吃饭,也没说缘由,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