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好意的挖苦。我不喜欢别人说我讲道理,我也不喜欢说别人讲道理,如果我一定要是一个讲道理的人,那么我可能只会有一个听者,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道理存于人心,所谓道理也不全是伟人的总结,道理很好理解,道理就是那些大家都知道,却又做不到,抑或是大家都知道,却又不愿去做的,这便是道理。伟人不过是将这些道理由心里想的变为了手上做的。没有人或是实践的人少,那便成了道理,实践的人多了,就变为了常识。
但究其本质,根本就没有道理,因为道理人人都知道,既然人人都知道,那道理也就算不得道理了。可为什么我们还是愿意去承认一个人讲道理呢?关于这点我总结了一下,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心理。
第一种,是发自内心的承认,这种心理我将它称作“孩性心理”,孩子的心理很简单,除去最基本的乐哀,就只剩下无条件的相信了,由于好奇心和无疑,孩子对外物总是接受引导型,也就是无条件的接受外物,只有保持童心的人才会真正的一脸呆萌或是认真的承认他人讲述的话语。
第二种,这种叫封闭心理,也就是一种倔强心理,通常表现为,我知道你讲的是对的,我也承认,但我只是表面承认,可我并不会因为你讲的是对了,我承认了,我就去改变些什么。这种心理属于盲目行为,一般出于自傲,不愿也不甘去接受他人的话语。
第三种,这种就比较恶劣了,属极端心理,就是我听了你讲的,我先不计较这句话的错对,我先承认你的话有其道理,至于这种承认是否成效,那就要看承认者的面部表情和听他的语气了,一般这种心理下的行为都是冷嘲热讽。所以大家大可不必为这类人心烦,不值得。
分析完了我也就明白了许多,可是还是不能理解。陈述是否是一个错误?是不是所有的真实陈述都注定不被理解,亦或是被故意针对?貌似是这样的,我们可以回想历来的陈述者,陈述者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
东方有司马迁,比干等,西方有伽利略,苏格拉底等,就这么多了,其他的我也列举不了,大伙可以自行了解。这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陈述者,他们的下场都能看到。惨字总结一下吧,但这可能只是我单方面认为他们惨,他们自己或许并不会这么认为。
陈述者是孩子,只有孩子才会选择肆无忌惮,可是陈述者们忘了,人们不会把他们的话当做是孩子的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