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传抄。此外,以后飞虹楼每天都会张贴出一段四书五经的原文,有心的学子可以按照之前那些手稿的体例为之集注,然后将文章送到飞虹楼去,就有机会得到几位先生的点评,若是言之有物,说不定还能被编入书中,名传千古!
这个消息一出,就像一个炸/弹投入水中,掀起的已经不是涟漪而是惊涛骇浪了。所有学子都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毕竟这样的机会,对他们来说太难得了。不但能够看到更多的书,学到更多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这是扬名立万的好机会!
士林声誉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却也是每一个文人孜孜以求的东西。扬名的方法很多,但对年轻人而言,得到前辈的称赞,却是最有效的。
譬如宋时苏轼,曾得欧阳修盛赞:“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因而传为一时佳话,苏轼本人的名声更是水涨船高,无人小觑。
而眼下这些年轻人,如果有机会让自己的文字跟几位先生前辈的文字并列在一起,那有形和无形的好处简直数之不尽!
当然,这是对自己的实力有信心的人的想法。他们也许满腹才学,所缺的就是这么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而更多的学子,欣喜的却是几位先生将自己的藏书捐出来,且不说其中必然有他们悉心搜集,世间没有流传的书籍,更重要的,却是那些书上几位先生的留下的笔记之类。虽然不能得几位先生教导,但能够看看他们的笔记,想必也能受益良多。
尤其这些书,还允许传抄。
这样的机会,可不是经常能够碰到的。所有人在惊喜之余,也不免感叹自己这一趟是来对了,若非如此,岂不是错过了这样一场机缘?
周敏的动作很快,一边整理几位先生送来的藏书,一边就在图书馆门口摆出桌子,给所有士子做登记,发放借书卡。因为目前书的数量有限,所以只能凭卡借阅,而且不能将之带出图书馆。
年轻士子们对这种新鲜的经营模式非常好奇,不过他们的接受能力很强,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何况温泉山房本来就很多地方都跟别处不一样,他们反而觉得这样才是正常的。
除此之外,图书馆还设置了一个“捐书处”。
虽然周敏没有对这个捐书处做任何宣传,只是在门口立了一块牌子,但效果却好得出奇,从第一天开始,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