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昉还是有重大交集的,尤其是榆林平叛之时,那是刘晔初出茅庐,那时的刘昉已经是功成名就的帝国亲王、宗室统帅了。兄弟二人交谈的,当然也离不开战场、军事与兵法,对榆林平叛以及西征经历,是谈得最多的。
对刘晔来说,最值得高兴的,大概是第一次从四哥嘴中,听到盛赞他们在中亚地区开拓进取的成就与荣誉,包括对他个人的认可与赞赏。
不过谈及于阗之事时,刘昉并没有表态。等告别刘昉之时,刘晔显得有些怅惘,因为他发现,即便颐养天年了,这个年近七旬的四哥展现出的风度与器量,也不是他能够比拟的。
对于骄傲如刘晔者,认识到不如人很困难,而承认不如人,哪怕再洒脱,对他的精神都是一种打击,这意味着放弃了内心那股名为“不甘”的坚持。
在拜访完赵王之后,刘晔在京中旧邸又闭足两日,然后备好祭品,再度去拜祭世祖皇帝,只不过,这一回没有去太庙,而是出城北去邙山,在山脚下大哭一场而归。
又两日,刘晔于洛阳康王府与世长辞
而康王之薨,也让皇帝刘文济坐蜡,让朝廷陷入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万里迢迢把人召来,要兴师问罪,结果罪没问到,牵扯出一个“世祖口谕”,人还就在京中没了。
这事,只能说办得太疵了!到了这个地步,再去计较“于阗事件”什么的,也毫无意义了。虽然不是刘文济的做事风格,但此事终究还是以一种虎头蛇尾的方式收场。
康居吞并于阗之事,得到朝廷的金册授命,那是怎么也不可能,但朝廷决定采取默认态度。至于于阗的流亡君臣,则在不久之后,便被理藩院派人,“护送”着前往安西去了。
安西国那边,在刘旻时期,便已经同意划出一块地盘,给于阗君臣栖身,让其复国。只不过,位置由安西那边决定。
安西方面还真就不小气,好地方,呼罗珊,从那里划出三城十镇的地盘。最大的问题在于,其治下以波斯人居多,隐藏着大量的msl,同时,还是直面伽色尼威胁的前沿地区。
在这里稍微扩展一下,尉迟珏到呼罗珊后,靠着此前的积累、朝廷的部分支持以及“于阗国王”的号召力,在一干追随者辅助下,还是初步将国家给建立起来了,并且组建了自己的军队(虽然规模不大)以及行政机构(虽然只是草台班子)。
不过紧接着,苦日子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