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想法,康王刘晔都还有大招,他提出了一事,世祖在位时,曾与他言:于阗虽曰臣属,其心不纯,他日,你自取之
世祖皇帝究竟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谁也不知道,都无法从起居注中去寻找,因为不是世祖所有话都有记录,但这样的话从刘晔口中传出来,却有其可行性,至少不能完全否决有其事。
当世祖皇帝这座巍巍大山被刘晔搬出来的时候,一定程度上,广政殿的质询都成了笑话,先去证明其言是否真实吧。对这样的结果,即便涵养如皇帝刘文济,在离开之时,脸色都不禁有些难看。
康王刘晔,也再度让人感受到他这个人的“叛逆”,循规蹈矩不是他的风格,出其不意则往往把人陷入尴尬的境地。
而实事求是地说,他这样的做法,是很危险,也很犯忌讳的。与世祖皇帝有亲密关系的人可多了去了,在世的也有不少,若每个人都壮着胆子,高举“世祖口谕”来行事、谋利,那天下还不乱了,又置当今天子于何地?
因此,比起康国灭于阗之事本身,刘晔在广政殿上所奉“世祖遗命”,才是更为重大的政治事件。此风,更不可长!帝国中枢,君臣上下,对此都看得很清楚,尤其是皇帝刘文济,对此格外敏感。
不过,就在刘文济为“世祖口谕”而愤怒难抑,绞尽脑汁考虑压制办法,以消除恶劣影响时,并没有太久,他就发现,他又白费了心机。
康王在回京过程中很高调,但在进京之后,却低调得不像他本人,这一点,主要从他回京后的交际往来体现。准确地讲,几乎没有什么交际,朝廷大臣,公卿权贵,皇室宗亲,除了四哥赵王刘昉之外,他是一个没见,更没有拜访联络,让其代为说项,以彻底达成吞并于阗的目的。
便是过去与康王一脉有所联系的人脉资源,刘晔也没有巩固的意思,别人主动找上门,同样婉拒。除广政殿接受质询之外,刘晔只主动去拜访过刘昉。
刘晔这辈子,大概除了世祖皇帝,就没有能折服他的人,便是武德充沛的四哥刘昉,他打心里,也未必有表现出来的服气。
只不过,如今年纪大了,青壮年时的盛气,总是被岁月时光消磨掉了大部分。再面对赵王四哥时,大概也是刘晔这辈子第一次真正心平气和地同刘昉进行交谈,没有攀比较量,没有功利之心,只叙兄弟情谊、光辉往事。
在刘晔长达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