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回关西的王允还只是尚书,之后有数有功勋,现在已经是尚书令了,距离三公之位一步之遥。
王允所说的叔优正是现在的护匈奴中郎将王柔,他们二人的同门,本来郭琳还给此人去书一封要援兵呢,怎么会突然死了呢?
既然两人少时相熟,在事业上又互相成就,为何郭琳还要对王允这么拘谨呢?
无他,因为他太知道王允刚强的背后是什么骄傲了。
王允当时在刘宏面前豪言他和丁原莫逆实为假话,他真正有莫逆关系的是郭琳,而他相信郭琳会助他。
但郭琳深知这份骄傲的背后又是什么?那是偏执使气,肆意妄为。
之前他回族内要兵,当时还未及冠的郭淮也要从军,郭琳觉得自己这个侄子太小了,又是亡兄留下的唯一骨血,自是不肯。
郭琳非常谨慎,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话直接影响着后面的支持力度,所以他实事求是道:
“天下从无攻不破的雄关,三关也是一样。这三关说到底也只是坐落在通道上,但山上其他樵采出来的小道有多少,谁也不知道。虽然我已经加派人手在两山巡弋,但做不得保证说一定能守住。”
可以说,王允、丁原二人的命运就因郭琳这一言而决。
但当时郭泰给这些人的评价中呢,没有一个比得上王允的,王允得的是“王佐之才”的美誉。
王佐之才是什么?那是三公之名。这是什么评价?
公族之家的子弟要想做三公,即便能力、道德、威信非常突出也要看时运。而家族中从来没有出过三公的家族要想位居三公,其难度可想而知。
郭淮惊奇,但还是遵行军礼,没再多问。
现在郭琳就是在等王允的车舆。
在寒暄了一阵后,王允就和郭琳单独到驿站密聊。
可见,郭泰对王允的评价多高。
一上来,王允就问:
“俊卿,你和我交给底,你觉得阳曲的三关能守住吗?”
看到自己侄子这么懂事,郭琳既是欣慰也是伤感。
在这里,王允开始和郭琳聊一些更真的东西了。
之后果然如此,当王允单车入丁原大营的时候,丁原惊疑的。他对王允全然不了解,自然不敢将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于此人头上。
而王允在到了太原后,和丁原都未寒暄多久,就听说郭琳这边打了胜仗,然后自告奋勇来酬军。
有他在,丁原就知道太原豪势们会继续支持自己,关西朝廷的援军也会抵达。所以丁原早就去书给郭琳,让他务必保护好王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