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行当还得从无到有的培养客户的消费习惯。
元老院的照明工业,如今已经可以量产部分灯具,包括煤油灯、汽灯、电石灯、碳棒灯一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炭丝灯等等。有的灯流明度颇为可观。但是在黄元老看来大多数都不太适合用于室内的拍摄打光之用,还有一定的安全性问题。而且这里头还有他个人的一点点审美偏好问题。
采用这种设计在临高是颇为大胆的,毕竟这里平均气温很高,大部分时间里花房大概率会变成温室,黄耀民之所以这么搞,并非单纯的出于“惹眼球”的目的,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满足摄像所需要的照明。
既然不把摄影当作妖术,就有商业化的前景。但是老百姓还没有消费习惯,需要他来引导培育。
看着自己亲造出来的“影楼”,黄元老不由得志得意满。可惜现在还办不了电视台,不然高低得搞个台长干干…
他和格子裙俱乐部的诸位运营也谈了合作。免费为他们旗下的“剧团”拍摄公式照,放在小剧场的演员墙上,并且承诺照相技术进步之后免费为成员拍摄一套写真集。换取了在剧场进行推广照相馆的便利。
林汉隆的这套东西,十分之精妙。不但配有一本专门的使用手册,还专门派了一个技术员来照相馆搞培训。
既然花了大本钱搞了这套照明系统,二楼的摄影棚自然要创造高价值产品才能弥补成本。所以这个摄影棚主要用来满足那些中高端客户的需求。虽然现时还不能搞彩色摄影,但不妨可以多预备一些道具和服装。为此他专门向万紫阁定制了许多高级服装。
这种技术并非元老独创,16世纪的达芬奇在他的著作中就撰写过如何搭建一个适合人像绘画时候获取最佳光线的场地,在何种天气下模特与画师的距离该如何安排,以及和摄影师颇有关联的一个技术:“原始暗盒投影”。
当然仅仅这样还不够,所以黄耀民还和丁丁谈了广告合作项目,在媒体集团属下的各大报刊杂志上连续刊发照相馆广告一年,除了普通的广告,还包括若干软广,主要是通过故事小说、连环漫画这些形式来推广“去照相馆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