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感受这些男性,是可以取长补短的。
如此,其实是男人们直接开发了林徽因的天赋和潜质,给了她不断提升自己的视野、经验、方法和信心的源泉。林徽因在这个过程中构筑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她有了思想,有了自己的道德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判断。
而有了这些,女人就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女人的心便少了许多茫然和焦躁,就有资格寻求生存的独立和情感的独立。
从从容容地,她就可以观察着别人的世界。不再通宵达旦地伊人寂寞或是纵酒消愁。在烛影摇红中,女人婉约有致,内涵丰富,微笑留香,一曲舒缓的音乐里轻轻举杯,朋友相对。
林徽因就是如此成长为中国知识阶层的男人们的红颜知己。
一个又温婉又可以愉快对话的女子,当然是可以成为一种精神安慰的,是可以倾心倾诉的。
林徽因身边的异性朋友多是知识阶层的
文化人。他们既有话语权又有影响力,本来就是社会的或者是某个领域某个群体的偶像,因为他们或者通过他们,本来就很优秀的林徽因于是变成了完美。
在岁月的流逝中,后来的人们没有面对林徽因本人的可能了。而关于林徽因的一切却一直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流传。这种流传只能感受,就多了神秘和想像,也就更加审美。就成了一种情结和成了一种文化理想,并因此构建起男人和女人联系中一种文化符号意义的时态空间。
林徽因对于这些男性,就好像天幕打开了,“哗”地一下,这份灿烂就是如此。
而这些社会主流的男人如此惜爱她,女人们有多少不甘也只有放在心里嘀咕了。
又有多少女子能自视自己有这份实力,可以公然与她一敌呢?
我作如此的诠释或者感慨,是因为想起了一句关于寄托的话语。
那句话这样说:所谓寄托,是我拿你来丰富自己。
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人:男人和女人。
男人和女人是互为寄托互相丰富的。所谓男人培养了女人,女人培养了男人。不过是有些人不懂,而有些人懂得却又难以为之罢了。
比如林徽因,即使我们懂得她,也是做不了她的。且不说有多少顶级的男人参与打造了她并口口相传。更有那关键的四个男人,相对于绝大多数女子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首先自然是她的父亲林长民。林长民是民国初年闻名士林的书生逸士,又是倡言宪政、推进民主政治的著名政客,年轻时师从加拿大籍教师和日本籍教师,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