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
很多事情,不需要他亲自交代,她自然会安排妥当,完完整整、实实在在地上报,不论喜忧:这也是他始终没有将她撤换、而逐渐放到与穆铮平等的地位,乃至如今取而代之的原因吧。
太后薨了——康熙帝大丧期间未受封号,直到她去世后才加封——最后一道紧箍咒也松了。雍正皇帝封十四贝子允禵为恂郡王,守先帝的梓宫;又在郑家庄兴土木,将废太子和他的儿子理郡王弘晳放出来、移到那里居住。
监视这两个人不是由桑玛负责,她也不大想干这事。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如果按前代皇家的传统,这些人,包括她目前严密注意的廉亲王、九贝勒跟敦郡王以及他们的儿子、姻亲们,可能都会被杀。
历史上的皇位争夺战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玄武门之变。年轻的、尚未登基的唐太宗,如此残酷地杀死了兄弟、侄子、他们的亲信,整个都城陷入血海,此外还将弟媳纳入自己的后宫……
而当今的皇帝,只是在康熙帝病危时口头所指定——因为旁的儿子事实上也不可能夺得——即便将来仍然会对付如八党和十四党中的重要朋党分子,但他确实不会干出像千古明君李世民那样“轰轰烈烈”的血案。
他嘴巴上讲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只管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但他其实是非常在意民间和士子们对他的评价。
然后她在上报的时候,多少还是有些隐瞒的。毕竟,前八党和十四党在吃白食的旗人跟拥有颇多土地的士人中间很有影响力。而这些人,会讲话、会写字,比一般贫苦农人占有更多的所谓“舆论”——虽然他们并不代表几万万的老百姓!
“摊丁入地”的政策在强势的皇权压力下开始在全国推广。
那些因为新政而不得不多承担赋税的地主有钱人们,恨他、骂他的自然就越来越多了。
为他心痛……
有时她会奇怪,他无怨无悔的动力到底是从何而来的。以她对“儒生”做派非常不尊敬的印象是:他们注意面子和外在的、形式的东西,远远超过说实话办实事——这也是曹操被后世痛骂的理由之一,因为太不会讲冠冕堂皇的假话了!
年羹尧代替恂郡王允禵成为抚远大将军,主理青海、西藏、新疆、川陕甘的军务。部分人认为理所当然,部分人敢怒不敢言。
桑玛倒不觉得有何不妥。她亲历过那场战争——与其说是战争,不如说是政治动作,用看似强大不可摧的实力来证明大清皇帝的权威与决心;两年前,京师首先注重的是边疆的安全稳定,而不是杀死多少准噶尔部的叛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