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通过写作来追求自己的梦想。所以这种情况下,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带有一定生活多重元素,非常新鲜,比一般成年人的作家,老气横秋的没有新鲜感的东西,我觉得倒让人更爱阅读。
网友:您是如何发掘新人的?你在《当代》工作很久,《当代》也有这个责任吗?
汪兆骞:我们办刊宗旨其中一条就是发现和扶植文学新人,发现实际上所做的是非常有限度的,有些年轻的作家,写给你作品,你发现了,觉得这个作品不错,经过你推了几篇文章以后,出现一个作家。比如说王朔,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在《当代》发表的。他初涉文坛,对自己不像现在这样自信。前不久我看他自己写的书说,他就是看《当代》喜欢什么,为了迎合它,所以给了它《空中小姐》。但当时他对文坛不熟悉,稿子拿出去是惴惴不安的,确实需要一个编辑的眼光。我们有一个老编辑,是一个很老资格的编辑,发现他的作品以后,就觉得这个孩子还是很有潜质的。就把七八万字的中篇,几次跟他谈,修改成三万多字。发表以后,对王朔来讲是一个激励,而且他具备的潜质被发掘出来了。然后发了《浮出海面》、《永失我爱》《无人喝采》,后来成为了一个有名的作家。发现作家是一个外在因素,首先要具备作家的素质,被人们发现,才有可能成为作家。即使我们倾注全力也不见得把一个没有写作天赋的人,带到文坛中来,多么有名的编辑也没有这样的力量。所谓发现新人,就是对年轻人的稿件认真阅读,如果发现具有某些潜质,要认真交换意见,跟他交换意见,甚至出面写写一些评论文,推荐他,也是很必要的。
网友:如果肖睿是你的学生,你会赞同他高考落榜吗?
汪兆骞:我不赞成,原因很简单,因为我说过,肖睿是一个文学感觉很好,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少年。对他来讲只是涉猎了文化的一点点,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特别是大学教育,才有可能更多的吸收国内外最优秀的文化,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逐步开阔,逐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没有生活阅历的作家恐怕永远不会是一个深刻的作家。刚才我跟肖睿交换过意见,他还是愿意今年潜心阅读,争取考入大学,到一个知识海洋中游弋,汲取作为一个作家文化上的素质。
网友:肖睿,你写作很愉快吗?会烦吗?我有时候干自己喜欢的事,时间久了也会烦,你怎么看?
肖睿:我写作的时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我觉得,如果真喜欢一件东西,不会多么烦,除了你自己力不能及的时候,我现在还是可以达到我想达到的水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