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先生的敬佩。孙先生是完全不同于北洋政府袁先生或是那位不知被讥嘲还是自封的“康圣人”。袁先生原就是前清高官,康圣人被叫圣人,曾意图发动政变,结果却是自己逃之夭夭,那位被连累的皇帝陛下被皇太后囚禁至死。康圣人自称有巨大理想,他的理想也曾感动过很多人,可是,康圣人本身只是一个到处游说的保皇复辟之人罢了。而且,康圣人那巨大的理想里面是否蕴含权谋私心,怕只有康圣人才晓得罢了。
这位圣人甚至不能称之为一个理想家,他只是一个唐突而失败的政变者,真正心怀理想的是“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先生。
孙先生与保皇党的康先生不同,孙先生有着更为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并且,孙先生为自己的理想多次造反,试图颠覆前清江山。尽管多次失败,却依旧是屡败屡战,最终孙先生成为今日的孙先生。
起码,于褚韶华自身的审美,更欣赏这种屡次不成的造反家,而不是那种仓促的政变者。
如今,孙先生有一隅之地,可是,广州的军事首领依旧不是他。褚韶华与闻知秋的分析,如孙先生这样前半生军事造反多次的人,不会是完全的没有一丁点的军事力量,可能是,他手里直接掌握的军事力量比较弱而已。所以,他担任精神领袖,广州的军事领袖是另一位军阀。
孙先生的优势在于,他是一位举世皆知的革命人物,他有具体的自己的政治主张,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
他的劣势在于,他没有有份量的军队。他口才是举世皆知的好,不然不能有“大炮”之名,可是,一万句话可能敌不住军阀手里的一杆枪。
褚韶华与闻知秋对闻知秋未来的政治定位是,做一个有实权的政治家,做一些能不辱没自己职位的实事,给家人有尊严的生活。至于政治理想,闻知秋希望国家富强安定,人民生活富足。可是,这不是一个人或是一百个人能决定的事,这需要社会的巨大变革,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这也不是一代政治家实干家理想家政变者能做到的事,如果能成为其中一块小小的微不足道的奠基石,闻知秋已经足够荣幸。
所以,闻知秋算是政治家中的凉血理智自私派,他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奉者,做不到范先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正因如此,闻知秋不可能成为一个伟人。那种豁出一切的,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