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上钉钉的航海伯世子,如今也算是勋贵子弟了,可照样没有堕了其父之名,反倒是成就了‘一门父子双状元’的佳话。
前有二十四岁就得封航海伯的魏时,后面又有个二十二岁的状元郎,魏家两代都已经稳了。
魏远的婚事自然不用愁。
魏时到达京城的时候,魏远都已经离开京城小半个月了,新科进士要回乡祭祖,要在老家建进士牌坊,这些都已经是数百年的规矩了,很少会有例外。
跟魏时那时候被师伯要去了户部不一样,魏远还是随着旧例去了翰林院,从六品的编纂。
翰林院素来清贵,但也确确实实没什么实权,不过却可以在里面认识不少人,阅读的不少外面没有的书籍,从六品的编纂就更是特殊了,这是唯一在正四品以下,还能够面圣的官位。
说是面圣,自然不可能像正四品以上的官员一样参与朝政,而是负责编修本朝的历史,并且记录当朝的情况,其中就包括了皇帝的日常。
所以从六品的编纂也就拥有了能够待在皇帝身边的资格,不过,从六品的编纂可不止一位,谁能够待在圣上身边,那还得看圣上和掌院学士的安排。
翰林院还是挺适合魏远待的,不过,魏时倒是挺庆幸自个儿那一年开恩科,情况很是特殊,不必入翰林,而是去了户部这样的实干部门。
即便儿子是他亲手教出来的,两个人的性情和擅长的方向也不一样。
魏时进京,跟他离开府城时一样低调,压根就没有通知什么人,甚至连自家府上都没有通知,静悄悄的就这么入京了。
阔别十二年,如今再看京城,还是有些怀念的。
魏宁则是看什么都新鲜,她出生在平江府,也在平江府长大,在此之前,只在画像上看到过京城,可那画像上的京城不过只是京城的一角而已。
哪里像现在,真实的、完整的京城就在她面前,比起平江府的府城,京城要更加的宏大,更加贵重,也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城墙上的每一块砖,屋顶上的每一片瓦,仿佛都携刻着历史,而且比起平江府的粗犷,这里无论是建筑,还是人,还是花花草草,都更为细腻。
从未去过南方的魏宁,已经给京城打上了‘贵重’‘细腻’的印象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