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城有多少人口,四个县城又具体有多少人口,他心里头大致都清楚。
正是因为清楚,才会觉得震撼。
过来相送的人几乎已经占到了总人口的一半,很多百姓都是拖家带口一块来的。
还有收容所的小孩子们,站在一起很是显眼,虽然穿得有些破旧,可是能有冬衣裹身,不管这些小孩子心里头满不满意,他这个一手建立起收容所的人,心里边是满意的。
每每这个时候,魏时基本上都会从马车里出来,改骑马,而且是走在车队的最后,陪着他的是还没满十二周岁的女儿。
小家伙使得一手好鞭子,也练有一身好骑术,在这两项上,做父亲的已经是落后于女儿了。
离开平江府的父女俩,可谓是百感交集。
有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百姓的不舍,但也有对京城的向往。
二月份出发,到京城的时候已经是四月末了,在路上,魏时就已经收到了儿子的喜讯。
会试第四,殿试第一。
一门父子双状元,听起来很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竟真的也办到了。
魏时倒没觉得惊讶,远哥儿在读书上是很有天分的,再加上这三年多的苦读,连算学题都硬着头皮做了不少,有天赋,又肯下苦功夫,能有这样的成就,也是理所当然的。
理所当然……个屁,如果让天下世子知道昔日三元及第的状元郎是这么想的,怕不是要上柱香跟老祖宗念叨念叨。
十年寒窗苦读,天底下的读书人哪个不是这样,有天赋的人比比皆是,肯下苦功夫的人,也不是没有。
但是状元郎三年可才一个,魏时当年中状元的时候年仅十七岁,到了儿子这里,也才只有二十二岁,都能够称得上是少年得意了。
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有回报,即便是在有天赋的情况下,苦读之人能考中状元的也是寥寥无几。
用‘理所当然’这四个字,实在有些对不起天下士子。
不过甭管怎么着,十二年后,航海伯府在京城里的名号又重新响亮起来了,北去平江府做知府的航海伯,不光是重新被调回了京城,而且还是正三品的工部左侍郎,可见其简在帝心。
航海伯之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