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楚君最荒唐的年月,即位三年,不理朝政,不听劝谏,只一味地沉湎于酒色田猎。
甚至还在宫门外立下牌子:但凡有进宫劝谏者,杀无赦!
当此情形,楚国的盟国也纷纷倒戈,投了晋国的怀抱。
楚王旅三年,楚国大旱,楚国的大后方庸国趁机叛乱,连带的,周围的百濮人也蠢蠢欲动,楚国的安危存亡只在朝夕之间。
楚王准备迁都,以令尹(相国)为首的一帮臣子劝谏:“我们能去那里,敌人也能去,倒不如全力御敌。”
大难来临,人总是醒悟得特别快,前一刻还耽于酒色的楚王,后一刻已果断地采纳臣谏,御驾亲征。
当时景煜随正父亲在军中,他向主帅建议:庸军骄纵,不如我军示弱更助长它的骄纵,待它疏于防范时再一举击溃。
此时的他,尚不足十六岁。
谁会真正重视一个十六岁少年的意见呢?
他的父亲当即呵斥:“无知小儿,敢在这么多德高望重的将军面前搬弄唇舌,还不退下!“
劝谏无果。
楚庸交锋,庸军气势正盛,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