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长不在,日子如旧,甚至因为心中的疑问找到了出路,我的心境愈加平和。
却不知,外面的世界正波澜丛生。
此后不久,边城守卫报告说,郑国侵袭我国东部边境,夺取两城。
苏国十二城,到君父手上时只剩下七八座,而今又失两城。
所幸,郑国不是狄人,它会攻城略地抢财抢人,但却不会起灭国之祸。
所以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宫中惶然一阵,愤然一阵,但因为主事的人不在,渐渐又归于平静。
两个月后,兄长归来。
已是孟春天气,月令云: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可实际上,此时的天气依旧与寒冬无二。
兄长听了国境失城的事后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只简单地询问了一下皙地修城的进度后,便淡淡的不再多言了。
甚至,连给我回信的事也没有提及。
只在寂然无人时,青篱红着眼圈悄悄告诉我说,兄长常常夜不能寐,身体也因为焦虑劳累天寒等缘故变得大不如前。
我以为兄长是在忧虑国土失守的事,不禁想,既然迟早都要迁国,那现在失城不失城的,又有多大区别呢?实在无需如此着急上火。
如果君父在,恐怕照样要喝酒吃肉的,由此可见,我真是我君父的亲闺女。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事情完全不是我想的那般。
一趟楚国之旅,风云变换直逼眼前。
楚王薨逝,齐国被揍,那揍人的晋老大再一次雄起于众人的视野。
除了晋国联军中的鲁、卫、曹三国外,先是齐国兵败求和,再是一向颇有眼色的郑国主动求盟,连一向立场坚定的宋国也因为国君新逝、新君上台寻求新的国际支持而和晋国结盟。
于是,短短的一年,现在的局势又变成了,中原驻地的大部分国家一股脑儿地又都倒向了晋国。
那苏国当何去何从?
也去投靠晋国?以兄长的心性当不会如此。
那坚持现有立场?晋国近在咫尺,且又腾出手来,当真是面临灭国之祸了。
唯一的希望,除了尽快迁国,便是更尽快地迁国。
直到春耕大典后,兄长的身体和精神才慢慢好转过来,也有心情在后宫闲话说笑了。
此时才对我和母亲道:“景大夫已经派人纳过礼币了。”
我在旁边静静地听着,答非所问:“没有回信?”
兄长不禁莞尔,眼露挪揄:“礼币不是最好的回信?”似是想起什么,连连拍额:“是了,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