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贺兰琬已经入中书省任职,在任职的时间内,表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智慧。这是贺兰敏之教育之功,他希望他的儿子们都能有所作为,并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管教,亲自主领他们的教育,并让他们知道为何他不立太子。
起初时候,贺兰琬等人对自己的父亲不立太子还是不太理解的,在明白贺兰敏之的最终打算后,依然不理解,不赞同,直到几年后,在贺兰敏之的慢慢解释和影响下,他们才逐渐接受下来,并在贺兰敏之御任皇帝后,才完全清楚父亲为何要这样做。
在儿子们接受了他的决定后,贺兰敏之才正式宣布退位,并进行政治改革。他是担心儿子们和不知道起初身世的李重俊争帝位,因此直到把儿子们都教育好了,至少表面上教育好了,才开始实施政治改革。皇权受到极大的限制后,贺兰敏之也相信儿子们不会再去渴望皇位了。
贺兰敏之将皇位让与已经确信是他自己的儿子李重俊后,并没离开朝堂,而是出任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令,自李世民担任尚书令后,此职位空缺了多年,没有人敢再次担任此职。贺兰敏之这个御任的皇帝,当这个职务当然没有什么够不够格,敢不敢的顾虑!
韦氏在李重俊即位为皇前,因病而亡,才不到十岁的李重俊并不知晓任何事,朝事依然由贺兰敏之所领的宰相集团处断,皇权可以说被彻底架空。贺兰敏之正是希望通过他和他后代人的努力,将政治改革进行到底。贺兰敏之深知,皇帝的英明可以让天下大兴,要是皇帝昏庸,或者前面英明后面昏庸,就如历史上的李隆基一样,那就是国家的灾难。
贺兰敏之在退位后,改组朝政,建立了初始的内阁制度,也即政事堂制度的扩大化,以尚书令为政事堂首辅,主掌朝事,政事堂众宰相相辅,决断天下事。皇帝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摆设,皇权受到极大的制约,君主立宪制的雏形慢慢出现。
自此以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全都交给政事堂的大臣处理,政事堂的大臣负责草拟处理意见,交由首辅尚书令过目,再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部校对下发,尚书令隐隐成了类似后世一些国家“首相”样的人物。
当然政治制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彻底的变革,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循序渐进,慢慢来的,贺兰敏之相信在他有生之年,可以让大唐的政治制度发生彻底的变革,君主依然存在,但会慢慢成为象征意义,政事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