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那份留着我送他回来再吃啊。”话没说完两人的身影便很快消失在院门外。
庆阳书院坐落在水安镇以西,背靠着小安山,附近景色宜人,又远离喧嚣的市井,确实是个适合安心读书的好地方。但这些外在条件倒都是次要的,能够让庆阳书院小有名气的还得是在此教书的宋先生。
宋先生到庆阳书院教书不过才五六年的时光,但经他手中的学子每年都能有十之二三高中贡士。而在宋先生来之前,水安镇得多少年才能出一个贡士。
因而这几年庆阳书院的名气越来越大,就连附近几个毗邻的城镇都有人专门拜到宋先生的门下。
不过庆阳书院的名声虽然逐渐起来了,可是招的学生却并没有增加多少,因此如今想要再来庆阳书院读书的话也不是什么容易事,毛毛的这个入学名额也是因为黄志忠在其中花了钱运作了好些才得到的。
庆阳书院里又按照年岁分为了三个院,即为启智院、明理院和崇德院。启智院都是一些刚开蒙的孩童,大约十岁上下,学的自然也是些简单的诗词歌赋之类的。
明理院则是十三四岁的学子,此时要学的也变成了经义、策论等以及其他一些儒家经典著作。至于崇德院的则是即将要参加乡试的学子们,他们也就是由宋先生亲自教学讲课,平日里所学的自然也都是乡试里所要考的内容。
此时晨光熹微,原先有些阴沉沉的天气终于也出了太阳,天边的几朵云被映照得金灿灿的。多日的雨终于放晴了,是难得的一个好天气。
而眼下庆阳书院的大门前却已经停满了大大小小、形式不一的马车、驴车,大多都是各家各户送自家的儿郎们来读书。
眼瞧着前面那条路已经塞满了马车、驴车,是肯定走不进去了,华大娘跳下驴车,又将毛毛接下来,两人决定这点路程没准靠脚走更快。
毛毛手里还紧紧拿着乔薇临走时给他的那张春卷皮包rou丝,实在是有些太大了,阿薇姐包的竟然快有小儿手臂那么粗,吃了一路还没有吃完,眼下手里还剩半根,但毛毛已经撑的不知道打了几个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