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文笔稍欠无妨,只要文如其人,贵在真实就行了。至于其他么,
我们总还可以去桑托林净化净化。”
她笑了,说道:“你游侠倒做惯了。”于是便答应了。
二月初,我俩回到美国纽约的家中,又可以看见窗外温馨的灯火了。她
在学习及拍《杨澜视线》之余,拿起了笔。
二月初,也恰好是我们证实了我俩的第一个孩子已经开始孕育的时候,
于是杨澜写这本书的过程,也就是她“怀胎十月,瓜熟蒂落”的过程。所以
有的朋友说杨澜是在孕育“双胞胎”,这是恰如其分的。
这本散文集“游历”了杨澜“记忆中的岛屿”,重温了她“难忘的荧屏”,
回顾了“留学的日子”,表达了她对“蓝色的海洋”的向往,也记下了她絮
絮“心语”及人生的感悟—这是杨澜的第一本书。
杨澜今后一定还会写书,但这本书的意义却永远不一般。
我分享着杨澜在这本书中呈现的一切:写在纸上的及蕴含在其间的。杨
澜认为我最了解她,固执地“逼”我来写这个序。我于是便写下了以上这一
段文字,权作序吧。
好在我和她都年轻,我们还需要继续游荡。永远胸怀着明灯,在人生的
黑洞中游荡。
写于一九九六年九月十日东京至纽约飞行途中
凭海临风
机会是我的吗?
曾经的大学生
一九九五年八月,我利用暑假时间,回到中央电视台,主持“95 国际大
专辩论会”。场上的辩论激烈精彩,场后的签名采访也让人应接不暇。在一
番手忙脚乱之后,观众已经散去,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场内有工作人员开
始打扫。我向他们道别后,换了轻松的便服,舒适的平底鞋,蹑手蹑脚地走
进隔壁第十演播室的走廊。周围非常安静,只听见自己的脚步声。演播室的
大门越来越近。那扇门又重又厚,包着黑色的皮革,关得严严实实的,仿佛
连空气也透不出来。门轴很滑润,用力推开大门,也不发出任何杂音。
演播室里没人注意到我的出现。全场的灯光聚集在场内中央,那里站着
主持人程前和王雪纯,两边八字排开的是嘉宾。男女各占一边,正在回答关
于莱茵河的一个什么问题。穿白、红两色
T恤衫的观众坐在主持人对面,有
人在窃窃私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