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同情心的中国人顿时软了心肠。再端详希腊的那些健美的神像,就觉得
并不那么大惊小怪了,甚至还发现了人家的一些优点:当我们祖先用金丝楠
木支撑的宫殿在岁月中腐蚀殆尽时,希腊那些古老的神庙却依然屹立,毕竟,
它们是用石头做的。
在我看来,不论后人在东西方文明比较上如何借题发挥,任何一种文明
原本都是值得敬重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在表态之前,先拿来与自家的文化
比个山高水低。正如美国有句谚语:“苹果是苹果,橘子是橘子。”
我向往希腊,正是因为它的不同。
当我带着一脑袋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兴冲冲地来到雅典时,却大失所
望。整个城市被毫无特点的不高不矮的灰色水泥楼房所覆盖,实在平庸得很;
卫城山上的巴特农神庙前游人如潮,在烈日当空的夏季,更添了烦躁。加上
神庙正在维修,俊美的石柱被脚手架东遮西拦,顿失风雅。我只好匆匆拍了
一张纪念照,表示到此一游——其实拍给谁看呢?反正不是给自己。倒像是
为了以后向别人炫耀似的。
晚上去一家远近闻名的“亚里士多德”餐厅吃饭,饭菜没什么特别,价
格倒让人印象深刻:一只食指粗细的海虾仅原料就标价四块美金,加上烹饪
和服务费,竟达五块美金。我笑着说:”这价钱让我恍若置身于什么沙漠国
家,而不是这个海滨都市了。”更绝的是,帐单递上来,上面竟有两三道根
本没有点过的菜。正在大声惊诧,临桌的客人转过头来:“我们的帐单上也
有不少出入,希腊人的聪明全用在这方面了。”
记得一位法国朋友对我说,她一直很向往北京,但参观了故宫、十三陵
之后,却认为不如想象中的好,于是大呼“距离是美的必要条件”。我在雅
典也有同感:这里名声最盛的古迹早已被现代商业所包围,而在号称国宾级
的饭店大堂内,我却从已经磨破褪色的沙发绒垫上发现了什么是“历史悠
久”。想想也不奇怪,我们曾接触的有关古城的电视片、照片、文字之类都
力图从最佳角度刻画最佳形象,又加上我们至善至美的幻想功夫,怎么经得
起例行公事式的走马观花呢?我不禁空前怀疑起旅游的意义来。
雅典的朋友劝我别失望。他们说:“想看真正的希腊吗?那得上爱琴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