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之家,一场海湾战争通过CNN
现场传送到世界各地,而日新月异的电脑技
术也正把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织入同一网络。这个地球不再仅存在于地理
上,历史上,也存在于无形的电波、数字空间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生
在这个星球上任何一处的事情都不可能不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啊。
另一方面,保留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人们对文化的
同化现象表示不安,而且毕竟更关心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于是,在亚洲纷纷
设台的欧美传播公司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一条规律:当地节目比进口节目的收
视率更高更稳。即使在文化相近的欧洲各国,本地新闻和电视剧而不是美国
的肥皂剧,是当地观众关注最多的电视节目。世界范围内地区性有线电视每
天都在瓜分全国及全球性的大电视网的份额,因为当地节目更易调整,更有
针对性,且更独特。
总而言之,这个世纪末,各个民族,各个文化都面临着相似的悖论:一
方面是种族、民族的大混血、大融合,文化、生活方式的大渗透、大同化:
另一方面是尖锐的宗教、宗族的流血冲突和保留纯正的传统文化的大声疾
呼。面对这两个正好相反的趋势,人们真有点儿被搞糊涂了:“不是我不明
白,这世界变化快!”
越是悠久的文明,越是骄傲的民族,在这个悖论前越显痛苦。理念与情
感的冲撞不亚于地理大板块的狭路相逢。一些人抱定视而不见的鸵鸟政策,
想拒绝这个大世界的冲击,也有一些人骨子里的自卑发展成表面的过于夸张
的傲慢,守住“你有什么了不起,老子还看不上呢”的逻辑,或者恶狠狠地
往地上啐一声“呸”,聊以泄愤,实际不损别人一根毫毛;也有些人以为守
定了一些文化符号,就守住了祖宗的基业。一谈中国的艺术品,必搬出些绘
着“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的鼻烟壶,津津乐道于笔触的细腻和繁多;
或热衷于比赛在一张薄绢上绣几千几百个童儿,在一根头发上刻几十首唐
诗。我不想贬低这些工艺品,但是沉溺于技巧的熟练,忘记了艺术的本质在
于升华灵魂,只能把一个民族可贵的才华和生命浪费在工匠的复制中,而我
们需要的是大师。
在纽约,我采访了在纽约时装界颇受青睐的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