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后人继承的便不是它了,少林也就灭亡了。
经过论证他提出大学生语文水平降低是文化衰退的一个迹象,并引用了张艺谋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的谈话“现在中国电影的首要任务是抵抗美国的侵略”,他又列举了美国大片和游戏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及给中国造成的后果。还说现在许多商品上只写了连过了四级的人都看不懂的英文说明,甚至有的厂家为了迎合人们的崇洋心理,国产的商品上也只写英文说明。最后他说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的脊梁,也理应是文化的脊梁,呼吁大家关注这个调查,关注中国文化,关注民族命运。
写完后他拿给于一飞和张开看,于一飞说为了增强说服力,一定要在后面特别说明这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因素主导的行为,其中大量的是信息内容,所以不要求大家因为汉语是自己的而对其水平降低心存同情,只要每一个人都考虑自己的长期利益,能够客观的看待它就行了。拿到了编辑部人家却说这段纯属画蛇添足,自己的东西当然要说好,自己都不说好还会有谁说好,弟弟和别人打架了当然是说他有理,难道还会向着别人。他们也不敢辩驳,唯唯诺诺,结果把这些给删了,文章便如期给播了。
这是一次学生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调查,其内容从认为这个问题存不存在,到会不会产生不良后果以及需不需要改变,如果必要的话应采取哪些措施,并给出了几个选项作为参考。调查对象涉及到整个大学的所有学生,每一个教研室,办公室,实验室甚至老干部中心和校长办公室,并且要求在问卷上写清楚答卷人的职业,职务,职称以及年龄,大学生则要详细到哪个年级,本还想要写上哪个系的,但考虑会有人产生什么想法而影响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于是略去了这一项。
回收效果还比较令人满意,回收之前于一飞已经编好了统计程序,那些写上选项之外的解决办法的则由张开来统计。最后的结果表明要答卷者写清楚自己的身份是有必要的,不同的答卷者的观点有明显的区别,他们干脆以此为纲来写调查报告。在职者的回收率基本和年龄成正比,学生的则基本成反比;内容大致为一年级的学生大多认为此问题不存在或没有考虑过,二、三、四年级的本科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