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棒了,我早就想看看这部电影了。”为《芝加哥读者》撰写日常影评文章的乔纳森·罗森鲍姆说:“我在德国的朋友说《米尔克》是一部艺术品,绝对完美无瑕,各方面都是。”
其他影评家也很感兴趣:“是吗?我早上还看了马特·德鲁奇的博客,他把这部电影批的一文不值。”
“谁是马特·德鲁奇?”
“最先报道克林顿和莱温斯基有一腿的那个新闻记者,他现在是个博客名人。”
“关于这部电影的新闻太多了,西弗吉尼亚州还准备通过禁映令呢。”
“嘿,老伙计们,别让那些纷纷扰扰的社会新闻影响了我们。”《电影评论》的撰稿人彼得·索茨斯基说:“我们可是专业的影评人,工作的时候得纯粹点。”
“我同意。这件放映室是我们的圣地,至少在这里,电影只能是电影。”
想法相同的还有罗杰·艾伯特,他也是天主教徒,但在工作的时候,他总是先将上帝放到一边,像个最普通的观众一样去欣赏每一部影片。
因为他有自己的报纸专栏、有自己的电视节目,经常出书,前不久还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得到一颗星,成为了第一位获得此荣誉的影评家,《福克斯》评价他是美国最有影响的评论家,这跟现实差并不太远,他知道自己的影响力有多大,会对一部电影的前景造成多大的影响,所以他必须爱惜羽毛。更何况而且如果不是足够客观且公正,他也无法拥有如今的地位。
罗杰·埃伯特将自己看电影时习惯携带的物品拿出来,那包括一个精巧的活页笔记本,一支跟了他很多年的蓝色钢笔和一包面巾纸(能随时擦拭眼镜),他用这些装备,写出过无数让读者拍案叫绝的影评来。
放映员从一个密码箱里拿出几卷胶片,然后把它们穿在放映机上。
室内灯光暗了下来,电影开始放映了。
罗杰·埃伯特一直对《米尔克》抱有很高期待,虽然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这几年拍片质量有些下降,比不上九十年代时的高水准,但这次影片阵容的超高规格,让人想象不到有任何失败的可能。
为了不降低这份期待,罗杰·埃伯特甚至没去看电影的预告片,平时也很少主动去关注跟电影有关的新闻,以免受到欧洲影评人的影响,现在终于看到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