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们宣讲金匮之盟的意义。他还依照这一说法,郑重地封自家唯一的兄弟廷美(因避讳而更名)为齐王兼开封府尹,太祖长子德昭为武功郡王兼京兆府尹,太祖次子德芳为兴元府尹,并班序皆在宰相之上。与此同时,则对军政要职进行调整,将亲信安插到重要的岗位上。
按照常理,因为有以往的过节,赵普不可能得到起用,加上时任宰相的卢多逊素为政敌,所以他借入朝庆贺之际,大表忠心,以试探新天子的态度。果不其然,他碰了个软钉子,只获得个太子太保的虚衔,连原来的使相官位也被剥夺。看起来前途一片昏暗,他只好悻悻地留在京师的家中,继续蛰居。
天子的冷落,卢丞相的报复打压,以及官员们的回避,令赵普灰心不已,史称其郁郁不得志。但厄运压不倒强者,赵普经历过大风大浪,几度强忍几度思忖后,决定静观时局变化,寻觅重振的机会。
接下来事态的发展,逐渐向赵普露出希望的曙光。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也就是太宗即位的第三个年头,在亲征消灭北汉政权后,旋即发动对辽朝的北伐。当时,太宗皇帝激情澎湃,不仅要完成先南后北的既定统一大业,而且希望通过对外战争的胜利,树立自己高大的形象,以打消臣僚们的疑虑。然而,这场战争的结果却是宋军大败而归,太宗本人也大腿中箭,狼狈地乘坐驴车奔逃。
当北伐战败的消息传至内地,朝野议论纷纷。许多原本持反对意见的朝臣,都上奏批评伐辽之举。天子对军事上的失利固然相当郁闷,因为威望没提高,反倒招致臣下的指责。但更令他窝火的是,围攻幽州期间,一些将帅还在一度找不到皇帝的情况下,竟密谋拥立太祖之子德昭继承帝位。
显然,太宗帝位的正当性还是受到很大质疑,以致人心不稳。另外,金匮之盟虽为太宗即位提供了口实,却也留下无穷的后患。若依照这一遗训,太宗的兄弟和太祖的两个儿子,都是未来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且不说一旦太宗遭遇不测,即就算无事,也难说朝臣们不会离心离德。
于是,心虚气短的太宗皇帝顾不得方式方法,便痛下狠手。当年八月,太宗借故将石守信等几位依旧效忠先皇的将帅贬责,以警告其他武将。接着,又在宫中羞辱逼死侄子德昭。但如何妥善收拾接下来的摊子,却令他头痛不已。
朝堂风云变幻,诡谲莫测,令许多大臣感到棘手,惶惑不安,不知如何应对。有道是秀才不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