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战损失很大,但最后反倒成了事实上的 战胜者。原因就在于以军在其 巴列夫防线被突破后,立即由阵地战转入 了大距离、大纵深的机动战,不仅作战指挥灵活,而且后方反应迅速,后勤 保障有力。战后,外国军事评论家认为,这场战争预示着未来战争的性质, 并断言阵地战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将是高速机动战,未来高技 术战场的前后方将没有明显的差异。为了研究这场战争的经验教训,来自三 个世界51个国家的185名军事家于1975年10月在开罗召开了关于一九七 三年十月战争国际座谈会。与会者一致认为,在未来高技术战场上,后勤 的中心问题将是如何解决高速度、高消耗的机动作战后勤保障问题。从而引 发了外军后勤保障指导思想的根本变化。 例如,在 70年代以前,美军在后勤保障工作中起主导作用的始终是其第 二次世界大故中形成的 越快、越多、越好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直 到越南战争期间仍没有改变。美军汲取了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别是第四 次中东战争的经验教训,其后勤保障指导思想在70年代中期发生了历史性的 变化,由 越快、越多、越好改变为适时、适地、适量,以适应高技 术条件下机动作战的要求。 (二)外军战役后勤保障观点的主要变化 由于战役后勤保障指导思想的变化,进而推动了战役后勤保障观点的变 化。自80年代以来,外军战役后勤保障观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认为高技术条件下,后勤部队的装备必须具有与作战部队同样的机 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