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元照反覆思索,字字斟酌于心,拱手启奏:“皇上,恕微臣直言,微臣认为刑部之奏和九卿同议并无异处。”
“此话怎讲?”见他面有难色,定是不好启口,皇帝遂摆手道:“卿有话但说便是,朕一概不究。”
纵使皇帝开了金口,过于挺直的板子易折易断,却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于是元照想了想,索性把话一折,变出这么一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权在手,何所不能?”
一语惊醒梦中人!
这番话说得铿锵有力,短短的一句话,直逼脑恼,皇帝不觉一怔,惊出一身冷汗。尉迟复权势日益坐大,他不是毫无所觉,惟自亲政以来,倒算得上辅佐功臣,令人惋惜的是,一旦位居高位,竟不再将其才干用在正道上,这是最教他感到痛心的事。
想当年,亲政之初,若无尉迟复献计策划、铲除逆贼,现在的大清能如此富强安生吗?
尉迟复虽恃功,却未骄君,可一人独揽大权,左右政令,难保日后不成心头大患,则是他最无法容许的事。此时的尉迟复,左右专擅,眼下其心不异,但脓包不除,待瓜熟蒂落,又与当初欲起兵夺位的逆贼有何不同?!
官人人可做,清廉最难寻。保全廉吏是大清当务之急的事,但定朝之恩,亦不能忘啊……两相权衡,皇帝依旧拿捏不定,再次拿起数道奏折仔细详阅,所有前尘往事一并涌上心头,廷臣互劾、言官夺职处刑……种种一切是非,皆与尉迟复不脱。
该当如何?皇帝不由闭目深思,再睁眼,杀气登现。
环观整起弊案,他何尝不明白,尉迟复尽管瞒饰再好,他并不是睁眼瞎子,其中来龙去脉不难推敲,然延滞四年有余,刑部竟做出这般是非颠倒的决议,就是再下九卿、都察院覆谳,不过是拖延时间罢了。
眼下是万不得已了!
机会已给过太多,此一回,只能怪尉迟复自个儿不知好好把握。皇帝拿指在龙案上敲了敲,不禁暗自叹息,扳著脸掂量半晌,霎时冷静不少,乱纷纷的心绪终是有所定夺。
然而要如何拿办,事情尚未成熟之际,这心里的打算自然尚不便宣于口。
是以,皇帝带著试探的口气问道:“世昀,朕的为难你应当清楚明白,现在朕只问你句话,你是否胆敢冒死一搏?”
不想皇帝一脱口便是极难回答的问题。元照不得回绝,亦不得允诺,踌躇一会儿,索性把心一横,猛地辽袍伏地,抬起脸来迎向那炯炯目光,沉声回奏:“回禀皇上,微臣不愿造谎。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为大清、为社稷,微臣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