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黑暗年代、纳粹法西斯主义的抬头和肆虐等,都受到了作者的猛烈鞭勒。作者继承了连载小说的所有遗产,如幽默与嘲讽、热烈的场面和明快的节奏、鲜艳的色彩与紧张的运动等。
在小说《裸体卧像》中,达恩。弗兰克试图将两种风格融于一炉。弗兰克与沃特兰的长篇连载小说的主人公博罗悄悄地走进了《裸体卧像》,似乎要证实两种风格之融汇。忠实详尽地描写一九一五——一九三一年间蒙帕尔纳斯的悲惨与辉煌成为该书的一个显著特色。小说刻画了一个神话世界:繁荣时期的蒙帕尔纳斯及其灯红酒绿的生活、简陋寒酸的艺术家画室、豪华奢靡的高等妓院等等,它们全都保持了〃惊人的细节的真实〃。作者说:〃我确实试图通过这部小说再现蒙帕尔纳斯十五年间的编年史。〃小说无疑是对那些来自异域、饥肠辘辘、创造了现代艺术和巴黎之辉煌的移民艺术家们的礼赞。然而,他们的放纵生活却没有半点诗情画意:因无钱生火而冷若冰窑的画室,饥饿和疾病困扰着他们;他们或者迫不得已而用艺术作品换得一口残羹剩汤,或悭吝,或混迹于妓女、走私者、皮条客等社会下层之中,或以酒浇愁以毒消怨求得一时或永久的解脱。〃惬意〃已经成为我们时代和社会的一个价值标准。相对于奇遇、风险、意想不到的刺激等,人们更喜欢安逸、轻车熟路和老生常谈。人们虽然还幻想先锋派,但绝不愿分担他们的风险。达恩。弗兰克没有掩饰那些非惬意现象,而是真实、敏感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真实。我们从他的笔触中感觉到了作者或欣赏、或愤慨、或同情的情绪变化。《裸体卧像》中的非惬意场面与悲伤的怀旧情调毫无共同之处。
在这个广阔的历史画面上,达恩。弗兰克继续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人物的心路历程。
列夫。科罗韦纳是一位俄罗斯犹太画家。本世纪初,他像同胞夏加乐、立陶宛人苏蒂纳、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意大利犹太画家莫迪格利亚尼、保加利亚人帕森、日本人富日塔和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等人一样来到巴黎,为了寻求从未体验过的自由空气。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被编入立体派画家创立的伪装部队。他在战场上身负重伤。在长达十一个小时的昏迷状态中,他朦胧中听到一个濒于死亡的战友在他耳边不断重复着一个陌生女人的名字。
回到巴黎后,列夫。科罗韦纳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他再也无法作画,战争扼杀了他的灵感。他到处奔波,以求得救,最后他终于明白,唯有那个神秘的女人——她的名字曾像咒语一样在他的耳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